•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0 | 主题:483160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丁香园]医话征集中!!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前线马
前线马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
    得票
  • 25
    丁当
  • 76楼
贝母:
《本经》:辛平。主伤寒烦热,淋利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汗出,安五脏,利骨髓。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瘿瘤疾。
选方: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肿干:
贝母一两半,炙甘草三分,杏仁一两半。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
2)治伤风暴得咳嗽:
贝母三分,款冬花、麻黄、杏仁各一两,炙甘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取滓温服,不拒时。《圣济总录》
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劳嗽:
贝母一两半,桔梗一两,炙甘草一两,紫菀一两,杏仁半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侯粥饮下二十丸;或如弹子大,绵裹一丸,含咽亦佳。《圣惠方》
4)治瘰疬便毒:
贝母、皂荚各半斤。
为细末,用皂荚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子大,每白汤下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普济方》
5)附桔梗:
治喉痹及毒气:
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牛膝:
《本经》:苦酸。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
《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主恶血留结,助十二经脉。
《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血晕,落胎壮阳。
《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利,喉痹口疮,痈肿恶疮,伤折。
选方:1)治小便不利,茎中痛欲死,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
牛膝一大把并叶,不以多少,酒煮饮之。《肘后方》
2)治室女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发热往来,下利赢廋,此为血瘕:
干漆、牛膝各一两六钱,生地黄四两八钱,取汁,慢火熬,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二丸,日再,勿妄加,病去至药。《三因方》
3)治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
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渍,密封,与热炭火中温令味出,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补阙肘后方》
4)治胞衣不出:
牛膝八两,冬葵子一两。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梅师集验方》
5)治口中及舌上生疮,烂:
牛膝酒渍含漱汁,无酒者空含亦佳。《肘后方》
6)治风湿痹,腰痛少力:
牛膝一两,桂心三分,山茱萸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7)治劳虐积久不断:
牛膝一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一食顷服,第二服临发服。《千金方》
小草(远志苗):
《别录》:主益精,补阴气,止治虚损,梦泄。
选方:治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
小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细辛各三分,附子炮二分。
六物和捣下筛,蜜丸大如梧子,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古今绿验》
土瓜根:
《本经》:苦寒。主消渴内痹,淤血月闭,寒热酸痛,益气愈聋。
《别录》:疗诸邪气热结,鼠漏,散痈肿留血,妇人带下不通,下乳汁,治小便数不禁,逐四肢骨节中水,治马骨刺入疮。
选方:1)治伤寒烦渴不止:
土瓜根一两,麦门冬一两,炙甘草半两,批杷叶半两。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侯,去滓温服。《圣惠方》
2)治黄疸变成黑疸:
土瓜根汁,顿服一小升,平旦服,食后虚汗,当小便出,愈,不尔再服。《肘后方》
3)治黄疸,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得之因酒过伤:
土瓜根一两,白石脂一两,桂心一两,天花粉一两,菟丝子一两,煅牡蛎一两。
上药捣罗为散,每服煮大麦粥饮调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
王不留行:  
《本经》:苦平。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
《别录》: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产难。
选方:1)治诸淋及小便常不利,阴中痛,日数十度起,此皆劳伤虚热所致:
石苇、滑石、瞿麦、王不留行、冬葵子各二两。
捣筛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秘要》
2)治痈肿:
王不留行二升,甘草五两,葛根二两,桂心四两,当归四两。
上五味,治合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医心方》
天雄:
《本经》:辛温。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
《别录》: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步行,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
《药性论》: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治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选方:1)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变白混,六脉沉微,除涸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
乌头、附子、天雄等分。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肘后方》
2)治肾脏虚积,冷气攻腹疼痛,少力行步难,不思饮食:
天雄二两,茴香子、山茱萸、蜀椒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酒面同煮成膏,侯冷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
3)治风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
天雄、附子各一两,桂心一两半,干姜三两,防风三两。
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日三夜一。《圣济总录》
天门冬:
《本经》: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选方:1)治吐血咯血:
天门冬一两,炙甘草、杏仁、贝母、茯苓、阿胶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也可十丸。《本事方》
2)治老人大肠燥结不通:
麦门冬、当归、麻子仁、生地黄各四两,天门冬八两。
熬膏炼蜜收。每早晚白汤调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天花粉:
《本经》: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选方:治消渴,除肠胃热实:
天花粉、生姜各五两,麦门冬、芦根各二升,茅根三升。
上五味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牛黄:
《本经》: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惊。
《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热狂癫,又堕胎。
选方:1)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
牛黄一分,大黄半两,蝉蜕一分,黄芩半两,龙齿半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合丸,如麻子大,不计时侯,白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2)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
牛黄、朴消、炙甘草各一两,升麻、栀子、芍药各半两。
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下。《圣济总录》
升麻:
《本经》:甘辛。主解百毒,辟瘟疾彰邪。
《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痢,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选方:1)治伤寒瘟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
葛根、升麻、芍药、炙甘草各等分。
上统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论》
2)治口热生疮:
升麻三十铢,黄连十八铢。
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千金方》
3)治心有风热,生浸淫疮变体:、
升麻、大黄、黄芩、枳实、芍药各一两,炙甘草、当归各半两。
煎汤服。《圣济总录》
4)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色紫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
升麻、连翘、大黄、生地黄、木香各一两,白蔹、玄参各三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末半钱匕,去滓,空心温服,取利为度,未利再服。《圣济总录》
5)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间皆痛:
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黄芩、牡丹皮、芍药各半两,甘草各三分。
上锉粗末,每服一两,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本事方》
丹参:
《本经》: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淤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选方:1)治腰髀连脚痛:
杜仲八两,丹参五两,独活、当归、川芎、干地黄各四两。
上六味切,以绢袋盛,上清酒二斗渍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张文仲》
2)治风热,皮肤生白癞,苦痒成疥:
丹参四两,苦参四两,蛇床子三合。
上药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滓,承热洗之。《圣惠方》
巴戟天:
《本经》: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
《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选方:1)治虚赢阳道不举,五劳七伤百病,能食下气:
巴戟天、牛膝各三斤。
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温服,长令酒气相及,勿至醉吐。《千金方》
2)治风冷要胯疼痛,行步不得:
巴戟天一两半,牛膝三两,羌活一两半,桂心一两半,五加皮一两半,杜仲二两,干姜一两半。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
3)治白浊:
菟丝子、巴戟天、鹿茸、山药、赤石脂、五味子各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空心盐汤下。《普济方》
石苇:
《本经》:苦平。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
选方:1)治血淋:
石苇、当归、蒲黄、芍药各等分。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2)治石淋:
石苇、滑石各三分。
上二味,捣筛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绿验》
石菖蒲:
《本经》: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
《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虐,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药性论》:治风湿玩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选方:1)治好忘:
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石菖蒲一两。
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2)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
远志、石菖蒲各二两,人参、茯苓各三两。
上四味捣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七丸,日三。《千金方》
3)治风冷痹,身体剧痛:
菖蒲、生地黄、枸杞根各四两,乌头二两,生姜八两。
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渍一宿,暴干,复纳酒中,以酒尽为度,暴干,捣筛为散,。每服空心酒调一钱匕,日再服。《圣济总录》
4)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
菖蒲、黄连各等分。
治筛,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石榴皮:
《别录》:酸。疗下痢,止漏精。
《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随,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治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止漏精。
《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选方:1)治妊娠暴下不止,腹痛:
石榴皮二两,当归三两,阿胶二两,艾叶半两。
上四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产经方》
2)治粪前有血,令人面黄:
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千金方》
白蔹:
《本经》:苦平。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虐,女子阴中肿痛。
《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选方:1)治痈肿:
白蔹二分,藜芦一分。
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2)白蔹、乌头、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
3)治聤耳出脓血:
白蔹、黄连、龙骨、赤石脂、乌贼骨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
4)治皮肤中热痱瘰疠:
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溶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
5)治吐血咯血不止:
白蔹三两,阿胶二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取渍,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
白石英:
《本经》: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寒,益气除风湿痹。
《别录》: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
选方:1)治肺虚少气,补虚赢益肺,止咳进饮食:
白石英一分,五味子、茯苓、附子、人参各半钱,甘草一分。
上为粗末,用水五大盏,银石器中煮白石英至三盏,投药再煎至一盏半,去渍。分二服,空心晚食前或鸡鸣佛旦服。《鸡峰普济方》
2)治五劳七伤,赢廋,体热心烦,小便不利,夜多恍惚:
白石英五两,干地黄二两,茯苓二两,人参三两,天门冬五两,地骨皮二两。
上药捣罗为末,入白石英粉研令匀,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煎黄芪汤下三十丸。《圣惠方》
白茅根:
《本经》:甘寒。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淤血,血痹寒热,利小便。
《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选方:1)治吐血不止:
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2)治喘:
白茅根一握,桑白皮等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取渍温服,食后。《圣惠方》
3)治反胃,食即吐出,上气:
芦根、白茅根各二两。
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千金方》
4)治小便热淋:
白茅根四升。
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肘后方》
5)治小便出血:
白茅根一把。
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渍,温温顿服。《圣惠方》
6)治卒大腹水肿:
白茅根一大把,赤小豆三升。
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阙肘后方》
7)治血热经枯而闭:
白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煎服。《本草经疏》
冬葵子:
《本经》:甘寒。主五脏六腑寒热赢廋,五癃利小便。
《别录》:疗妇人乳难血闭。
《药性论》:治五淋,主奶肿,下乳汁。
《纲目》:通大便,消水肿,滑胎,治淋。
选方:1)治卒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
冬葵子二升。
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内猪脂如鸡子一丸则弥佳。《肘后方》
2)治血淋及虚劳尿血:
冬葵子一升。
水三升,煮取汁,日三服。《千金方》
3)治妊娠患子淋:
冬葵子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4)治产后淋沥不通:
冬葵子一和、朴消八分。
水二升,煎八合,下消服之。《姚僧垣集验方》
5)治胎死腹中:
冬葵子一升,阿胶五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未出再煮服。《千金方》
6)治胎死腹中,若母病欲下:
牛膝三两,冬葵子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7)治面上疱疮:
冬葵子、柏子仁、茯苓、冬瓜子各一两。
为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陶弘景。
地榆:
《本经》:苦微寒。主妇人乳痉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别录》:止脓血,诸漏,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药性论》:治血淋蚀脓。
《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选方:1)治血痢不止:
地榆二两,炙甘草半两。
上二味粗到筛。每服五七钱,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
2)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廋虚渴:
地榆二两,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地肤子:
《本经》:苦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血,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疗阴卵溃疾,去风热可作汤沐浴。
选方:1)治久血痢,日夜不止:
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黄芩三分。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侯,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2)治雀目:
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
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或三十丸。《广济方》
3)治跳跃举重,卒得阴癞:
生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三分。
上三物,捣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后方》
地骨皮:
《本经》: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署。
选方:1)治劳热:
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汤调下。《圣济总录 》
2)治虚劳口中苦渴:
枸杞根白皮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取渣,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
3)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
地骨皮、土瓜根、天花粉、芦根各一两半,麦门冬二两,枣七枚。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渍温服。《圣济总录》
4)治消渴唇干口燥:
枸杞根五升,石膏一升,小麦三升。
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渍,适寒温饮之。《医心方》
2004-10-15 21:41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用更宏大的视角看待医学——解读大咖宏见
前线马
前线马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
    得票
  • 25
    丁当
  • 77楼
肉苁蓉:
《本经》: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癥瘕。
《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
《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
《日华子本草》:治南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1)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积有十年,痒湿,小便淋沥,溺时赤时黄:
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续断、杜仲各四分。
上七物,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平旦服五丸,日再。《医心方》
2)治虚损,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脚:
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杜仲、巴戟天、附子、防风各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盐汤亦得,渐加至四十丸为度。《圣惠方》
3)治肾虚白浊:
肉苁蓉、鹿茸、山药、茯苓各等分。
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枣汤每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4)治消中易饥: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各等分。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盐汤下二十丸。《医学指南》
5)附五味子:
治虚劳赢廋,短气,夜梦,骨肉烦痛,腰背酸疼,动辄微喘:
五味子二两,续断二两,地黄一斤,鹿茸一两,附子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下。《卫生家宝方》
朴消:
《本经》:苦寒,主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别录》:主胃中食饮结热,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
皇甫谧:主疗热,腹中胀饱,养胃消谷,去邪气。
《药性论》: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侯不通。
选方:1)治伤寒食毒,腹胀气急,大小便不通:
朴消、大黄、芍药各一两,当归、木香个半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渍,空心温服。《圣济总录》
2)治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
大黄末半斤,朴消三两,蜜一斤。
和于汤上煎,可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补阙肘后方》
3)治妇人夙有积血,月水来时,腹中朽痛:
朴消、当归、薏苡仁、大黄各二两,赤石脂、牛膝、桃仁各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十丸。《圣惠方》
4)治痈疽疮发,大小便闭塞不通:
朴消、大黄、杏仁、葶苈子各二两。
上四味,先以三味捣罗为末,如朴消合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黄芪汤下二十丸,以通利为度,未利再服。《圣济总录》
5)附薏苡仁:
治风湿痹气,脂体痿痹,腰脊酸疼:
薏苡仁一斤,桑寄生、当归、川断、苍术各四两。
分作十六剂水煎服。《广济方》
6)治肠痈:
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冬瓜籽二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肉桂:
《本经》: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闭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选方:1)治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食:
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当归一两,草豆蔻一两半,厚朴二两,人参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侯,稍热服。《圣惠方》
2)治久寒积冷,心腹朽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
荜茇、肉桂各四斤,干姜、高良姜各六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
3)治九种心痛,防闷:
桂心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4)止濡泄水利久不止:
桂、附子、干姜、赤石脂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5)治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
桂心四两,生姜三两,吴茱萸二两。
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姚僧垣集验方》
6)治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
桂心、甘草各二两,白蜜一升,干姜二两,当归三两,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千金方》
7)治打扑伤破,腹中有淤血:
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
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竹沥:
《别录》: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竹茹:《别录》:微寒。主呕唍,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选方:1)治中风口禁不识人:
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合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
3)治产后虚烦,头痛段气欲死,心中闷乱不解:
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两服,赢人分三服。《千金方》
4)治伤署烦渴不止:
竹茹一合,甘草一分,乌梅两枚。
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方温,时时细呷。《圣济总录》
5)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
天花粉二两,淡竹茹半升。
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类证活人书》
麦门冬:
《本经》: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廋短气。
《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烦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
《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打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泻精。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狂热,头痛,止咳。
《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倦,下痰饮。
选方:1)治吐血,衄血不止:
麦门冬汁五合,生刺蓟汁五合,生地黄汁五合。
相和,于锅中略暖过,每服一小盏,调伏龙肝末一钱服。《圣惠方》
2)治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
麦门冬、地骨皮各五两,小麦一合。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二盏,煎小麦一合,至一盏半,去麦入药,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食后各一。《圣济总录》
3)治衄血不止:
麦门冬、生地黄各等分。每服一两水煎。《济生方》
杜仲:
《本经》: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淋。
《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药性论》:主肾冷臀腰痛,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选方:1)治卒腰痛不可忍:
杜仲二两,丹参二两,川芎一两半,桂心一两,细辛三分。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二三沸,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
2)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
杜仲一两半,川芎一两,附子半两,生姜一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
芫花:
《本经》: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虐,疝瘕,痈肿。
《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步行,能泻水肿胀满。
选方:1)治卒得咳嗽:
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以食之,三日讫。《补阙肘后方》
2)治水病通身微肿,腹大,食饮不消:
芫花、甘遂、大黄各一、葶苈子两,巴豆四十枚。
上五味,捣罗为散,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饮下三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为度。《圣济总录》
3)治蛊胀:
芫花、枳壳各等分。
上用酽醋浸芫花透,将醋在煮枳壳烂,擂芫花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数丸,温白汤下。《普济方》
4)治妇人积年血气癥块结痛:
芫花一两,当归一两,桂心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以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热酒下十丸。《圣惠方》
芦根:
《别录》:甘寒,主消渴客热,小便利。
《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曀哕不止。
《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选方:1)疗呕哕不止厥逆者:
芦根三斤。切,水煮脓汁,频饮。《肘后方》
2)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
生芦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饮之。《千金方》
3)霍乱烦闷:
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千金方》
4)附赤小豆:
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
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二两,紫苏茎叶一捂,生姜二两。
上四味除小豆、生姜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
5)附吴茱萸:
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疼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
槟榔七枚,陈皮、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生姜各半两。
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
牡蛎:
《本经》:咸平。主伤寒寒热,温虐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
《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营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泻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癖热。
《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麦。
《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取阴汗。
选方:1)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
牡蛎、鳖甲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2)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
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
3)治大病差后,小劳便鼻衄:
牡蛎十分,石膏五分。
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补阙肘后方》
牡丹皮:
《本经》:辛寒。主寒热,中风瘛瘲、痉、惊痫邪气,除癥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痫疾。
《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淋腰痛。
选方:1)治妇人恶血攻聚上面,多怒:
牡丹皮半两,干漆半两。
水二钟,煎一钟服。《诸证辨疑》
2)治胎前衄血:
牡丹皮、黄芩、蒲黄、白芍、侧柏叶。
共为细末,早米糊为丸。空心白汤下百丸。《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3)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治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淤血,面黄,大便黑;消淤血: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4)治妇人骨蒸,经脉不通,渐增廋弱:
牡丹皮一两半,桂一两,木通一两,芍药一两半,鳖甲二两,土瓜根一两半,桃仁五十枚。
上七味粗捣筛。每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食后各一。《圣济总录》
5)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一月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先服国老汤不消者:
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五钱。
共为细末,酒服二钱,空心吃。《本草汇言》
6)治金疮内漏血不出:
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方》
7)治腕折淤血:
虻虫二十枚,牡丹皮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阿胶:
《本经》: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
《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赢廋,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选方:1)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
阿胶半两,蒲黄一两,生地黄汁二合。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地黄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计时侯,温服。《圣惠方》
2)治便血如小豆汁:
阿胶、芍药、当归各一两,炙甘草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
3)治损动母胎,去血腹痛:
阿胶二两,艾叶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
4)治妇人漏下不止:
阿胶、鹿茸各三两,乌贼骨、当归各二两,蒲黄一两。
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5)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
黄连、石榴皮、当归各三两,阿胶二两,艾叶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至二升,去滓,纳阿胶烊化,分为三服。《经效产宝》
6)治产后下痢:
粳米一合,蜡一枚如鸡子大,阿胶、当归各六分,黄连十分。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内诸药,取二升,如阿胶、蜡消烊,温分三二服。《僧深集方》
郁李仁:
《本经》:酸平。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药性论》: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
选方:1)治风热气闭:
郁李仁、陈皮、三棱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煎熟水调下。《圣济总录》
2)治脚气中满喘促,大小便涩:
郁李仁半两,粳米三合,蜜一合,生姜之一蚬壳。
上先煮粥临欲熟,入三味令搅匀,更煮令熟,空心食之。《圣惠方》
3)治产后肠胃燥热,大变闭涩:
郁李仁、朴消各一两,当归、干地黄各二两。
上四味,将二味粗捣筛,与别研者二味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通更服。《圣济总录》
4)治水肿胸满气急:
郁李仁、桑白皮、赤小豆各三两,陈皮二两,紫苏一两半,白茅根四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
5)治血分,气血壅塞,腹胁胀闷,四肢浮肿,坐卧气促:
郁李仁、牵牛子各一两,槟榔、干地黄各三分,桂、木香、青皮、延胡索各半两。
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下二钱。《鸡峰普济方》
6)附败酱草:
治产后恶楼七八日不止:
败酱、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川芎、竹茹各四分,生地黄十二分。
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秘要》
7)治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脚,痛不可转者:
败酱、当归各八分,川芎、芍药、桂心各六分。
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广济方》
8)附知母:
治温疟状热,不能食:
知母、鳖甲、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一升,石膏四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延年方》
9)附狗脊:
治五种腰痛,利脚膝:
狗脊二两,萆薢二两,菟丝子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服三十丸,以萆薢渍酒二七日,取此酒下药。《圣惠方》
10)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
鹿茸二两,白蔹、金毛狗脊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普济方》
11)附泽漆:
治水其通身洪肿,四肢无力,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
泽漆根十两,鲤鱼五斤,赤小豆二升,生姜八两,茯苓三两,人参、麦门冬、甘草各二两。
上八味细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滓,内诸药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尿服二合,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卒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千金方》
12)治水肿盛满,气急喘嗽,小便涩赤如血者:
泽漆五两,桑白皮三两,白术一两,郁李仁三两,杏仁一两半,人参一两半。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黄水三升极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13)治信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
葶苈子二两,大黄二两,泽漆四两。
捣筛,蜜丸,和捣千杵。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服,稍增。《补阙肘后方》
斑蝥:
《本经》:辛寒。主寒热,鼠漏,恶疮疽,蚀死肉,破石癃。
《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
《药性论》:治瘰疠,通利水道。
《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漏烂。
选方:1)治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处,每逢阴雨即痒:
斑蝥半两,微炒为末,蜜调敷之。《外台秘要》
2)治耳卒聋:
斑猫二枚(去翅、足,炒黄),巴豆一枚(去心、皮,生用)。
同研令匀,绵裹塞耳中。(《圣惠方》)
3)治一切瘘:
斑蝥三十枚,蜥蜴三枚,地胆四十枚。
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黑豆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后,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4)治经侯闭塞及干血气:
斑蝥十个,桃仁四十九个,大黄五钱。
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如血枯经闭者,用四物汤下。《济阴纲目》
5)治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
斑蝥为末,以蒜捣膏,和水一豆许贴之,少顷脓出,即去药。(《仁斋直指方》)
6)治疔肿:
斑蝥一枚,捻破,然后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封上。(《备急方》)
7)治大人小儿瘰疬内消方:
斑描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猫炒令米焦黄,去米不用,细研,入干薄荷末四两,同研令匀,以乌鸡子清丸如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每日服五丸。(《经验方》)
8)治经候闭塞及干血气:
斑猫十个(糯米炒),桃仁四十九个(炒),大黄五钱。
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如血枯经闭者,用四物汤送下。(《济阴纲目》斑蝥通经丸)
9)治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随即消散:
斑蝥三个(去翅、足,炒),滑石三钱(同研)。
分作三服,空心白汤下,日一服,毒从小便出,如痛,以车前、木通、泽泻、猪苓煎钦。(李杲•破毒散)
2004-10-15 21:41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征集帖」2021调剂信息大汇总!
前线马
前线马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
    得票
  • 25
    丁当
  • 78楼
肉苁蓉:
《本经》: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癥瘕。
《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
《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
《日华子本草》:治南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1)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积有十年,痒湿,小便淋沥,溺时赤时黄:
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续断、杜仲各四分。
上七物,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平旦服五丸,日再。《医心方》
2)治虚损,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脚:
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杜仲、巴戟天、附子、防风各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盐汤亦得,渐加至四十丸为度。《圣惠方》
3)治肾虚白浊:
肉苁蓉、鹿茸、山药、茯苓各等分。
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枣汤每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4)治消中易饥: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各等分。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盐汤下二十丸。《医学指南》
5)附五味子:
治虚劳赢廋,短气,夜梦,骨肉烦痛,腰背酸疼,动辄微喘:
五味子二两,续断二两,地黄一斤,鹿茸一两,附子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下。《卫生家宝方》
朴消:
《本经》:苦寒,主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别录》:主胃中食饮结热,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
皇甫谧:主疗热,腹中胀饱,养胃消谷,去邪气。
《药性论》: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侯不通。
选方:1)治伤寒食毒,腹胀气急,大小便不通:
朴消、大黄、芍药各一两,当归、木香个半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渍,空心温服。《圣济总录》
2)治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
大黄末半斤,朴消三两,蜜一斤。
和于汤上煎,可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补阙肘后方》
3)治妇人夙有积血,月水来时,腹中朽痛:
朴消、当归、薏苡仁、大黄各二两,赤石脂、牛膝、桃仁各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十丸。《圣惠方》
4)治痈疽疮发,大小便闭塞不通:
朴消、大黄、杏仁、葶苈子各二两。
上四味,先以三味捣罗为末,如朴消合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黄芪汤下二十丸,以通利为度,未利再服。《圣济总录》
5)附薏苡仁:
治风湿痹气,脂体痿痹,腰脊酸疼:
薏苡仁一斤,桑寄生、当归、川断、苍术各四两。
分作十六剂水煎服。《广济方》
6)治肠痈:
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冬瓜籽二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肉桂:
《本经》: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闭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选方:1)治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食:
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当归一两,草豆蔻一两半,厚朴二两,人参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侯,稍热服。《圣惠方》
2)治久寒积冷,心腹朽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
荜茇、肉桂各四斤,干姜、高良姜各六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
3)治九种心痛,防闷:
桂心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4)止濡泄水利久不止:
桂、附子、干姜、赤石脂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5)治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
桂心四两,生姜三两,吴茱萸二两。
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姚僧垣集验方》
6)治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
桂心、甘草各二两,白蜜一升,干姜二两,当归三两,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千金方》
7)治打扑伤破,腹中有淤血:
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
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竹沥:
《别录》: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竹茹:《别录》:微寒。主呕唍,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选方:1)治中风口禁不识人:
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合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
3)治产后虚烦,头痛段气欲死,心中闷乱不解:
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两服,赢人分三服。《千金方》
4)治伤署烦渴不止:
竹茹一合,甘草一分,乌梅两枚。
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方温,时时细呷。《圣济总录》
5)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
天花粉二两,淡竹茹半升。
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类证活人书》
麦门冬:
《本经》: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廋短气。
《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烦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
《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打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泻精。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狂热,头痛,止咳。
《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倦,下痰饮。
选方:1)治吐血,衄血不止:
麦门冬汁五合,生刺蓟汁五合,生地黄汁五合。
相和,于锅中略暖过,每服一小盏,调伏龙肝末一钱服。《圣惠方》
2)治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
麦门冬、地骨皮各五两,小麦一合。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二盏,煎小麦一合,至一盏半,去麦入药,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食后各一。《圣济总录》
3)治衄血不止:
麦门冬、生地黄各等分。每服一两水煎。《济生方》
杜仲:
《本经》: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淋。
《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药性论》:主肾冷臀腰痛,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选方:1)治卒腰痛不可忍:
杜仲二两,丹参二两,川芎一两半,桂心一两,细辛三分。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二三沸,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
2)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
杜仲一两半,川芎一两,附子半两,生姜一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
芫花:
《本经》: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虐,疝瘕,痈肿。
《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步行,能泻水肿胀满。
选方:1)治卒得咳嗽:
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以食之,三日讫。《补阙肘后方》
2)治水病通身微肿,腹大,食饮不消:
芫花、甘遂、大黄各一、葶苈子两,巴豆四十枚。
上五味,捣罗为散,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饮下三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为度。《圣济总录》
3)治蛊胀:
芫花、枳壳各等分。
上用酽醋浸芫花透,将醋在煮枳壳烂,擂芫花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数丸,温白汤下。《普济方》
4)治妇人积年血气癥块结痛:
芫花一两,当归一两,桂心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以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热酒下十丸。《圣惠方》
芦根:
《别录》:甘寒,主消渴客热,小便利。
《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曀哕不止。
《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选方:1)疗呕哕不止厥逆者:
芦根三斤。切,水煮脓汁,频饮。《肘后方》
2)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
生芦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饮之。《千金方》
3)霍乱烦闷:
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千金方》
4)附赤小豆:
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
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二两,紫苏茎叶一捂,生姜二两。
上四味除小豆、生姜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
5)附吴茱萸:
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疼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
槟榔七枚,陈皮、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生姜各半两。
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
牡蛎:
《本经》:咸平。主伤寒寒热,温虐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
《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营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泻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癖热。
《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麦。
《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取阴汗。
选方:1)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
牡蛎、鳖甲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2)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
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
3)治大病差后,小劳便鼻衄:
牡蛎十分,石膏五分。
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补阙肘后方》
牡丹皮:
《本经》:辛寒。主寒热,中风瘛瘲、痉、惊痫邪气,除癥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痫疾。
《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淋腰痛。
选方:1)治妇人恶血攻聚上面,多怒:
牡丹皮半两,干漆半两。
水二钟,煎一钟服。《诸证辨疑》
2)治胎前衄血:
牡丹皮、黄芩、蒲黄、白芍、侧柏叶。
共为细末,早米糊为丸。空心白汤下百丸。《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3)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治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淤血,面黄,大便黑;消淤血: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4)治妇人骨蒸,经脉不通,渐增廋弱:
牡丹皮一两半,桂一两,木通一两,芍药一两半,鳖甲二两,土瓜根一两半,桃仁五十枚。
上七味粗捣筛。每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食后各一。《圣济总录》
5)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一月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先服国老汤不消者:
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五钱。
共为细末,酒服二钱,空心吃。《本草汇言》
6)治金疮内漏血不出:
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方》
7)治腕折淤血:
虻虫二十枚,牡丹皮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阿胶:
《本经》: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
《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赢廋,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选方:1)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
阿胶半两,蒲黄一两,生地黄汁二合。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地黄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计时侯,温服。《圣惠方》
2)治便血如小豆汁:
阿胶、芍药、当归各一两,炙甘草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
3)治损动母胎,去血腹痛:
阿胶二两,艾叶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
4)治妇人漏下不止:
阿胶、鹿茸各三两,乌贼骨、当归各二两,蒲黄一两。
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5)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
黄连、石榴皮、当归各三两,阿胶二两,艾叶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至二升,去滓,纳阿胶烊化,分为三服。《经效产宝》
6)治产后下痢:
粳米一合,蜡一枚如鸡子大,阿胶、当归各六分,黄连十分。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内诸药,取二升,如阿胶、蜡消烊,温分三二服。《僧深集方》
郁李仁:
《本经》:酸平。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药性论》: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
选方:1)治风热气闭:
郁李仁、陈皮、三棱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煎熟水调下。《圣济总录》
2)治脚气中满喘促,大小便涩:
郁李仁半两,粳米三合,蜜一合,生姜之一蚬壳。
上先煮粥临欲熟,入三味令搅匀,更煮令熟,空心食之。《圣惠方》
3)治产后肠胃燥热,大变闭涩:
郁李仁、朴消各一两,当归、干地黄各二两。
上四味,将二味粗捣筛,与别研者二味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通更服。《圣济总录》
4)治水肿胸满气急:
郁李仁、桑白皮、赤小豆各三两,陈皮二两,紫苏一两半,白茅根四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
5)治血分,气血壅塞,腹胁胀闷,四肢浮肿,坐卧气促:
郁李仁、牵牛子各一两,槟榔、干地黄各三分,桂、木香、青皮、延胡索各半两。
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下二钱。《鸡峰普济方》
6)附败酱草:
治产后恶楼七八日不止:
败酱、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川芎、竹茹各四分,生地黄十二分。
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秘要》
7)治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脚,痛不可转者:
败酱、当归各八分,川芎、芍药、桂心各六分。
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广济方》
8)附知母:
治温疟状热,不能食:
知母、鳖甲、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一升,石膏四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延年方》
9)附狗脊:
治五种腰痛,利脚膝:
狗脊二两,萆薢二两,菟丝子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服三十丸,以萆薢渍酒二七日,取此酒下药。《圣惠方》
10)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
鹿茸二两,白蔹、金毛狗脊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普济方》
11)附泽漆:
治水其通身洪肿,四肢无力,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
泽漆根十两,鲤鱼五斤,赤小豆二升,生姜八两,茯苓三两,人参、麦门冬、甘草各二两。
上八味细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滓,内诸药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尿服二合,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卒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千金方》
12)治水肿盛满,气急喘嗽,小便涩赤如血者:
泽漆五两,桑白皮三两,白术一两,郁李仁三两,杏仁一两半,人参一两半。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黄水三升极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13)治信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
葶苈子二两,大黄二两,泽漆四两。
捣筛,蜜丸,和捣千杵。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服,稍增。《补阙肘后方》
斑蝥:
《本经》:辛寒。主寒热,鼠漏,恶疮疽,蚀死肉,破石癃。
《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
《药性论》:治瘰疠,通利水道。
《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漏烂。
选方:1)治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处,每逢阴雨即痒:
斑蝥半两,微炒为末,蜜调敷之。《外台秘要》
2)治耳卒聋:
斑猫二枚(去翅、足,炒黄),巴豆一枚(去心、皮,生用)。
同研令匀,绵裹塞耳中。(《圣惠方》)
3)治一切瘘:
斑蝥三十枚,蜥蜴三枚,地胆四十枚。
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黑豆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后,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4)治经侯闭塞及干血气:
斑蝥十个,桃仁四十九个,大黄五钱。
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如血枯经闭者,用四物汤下。《济阴纲目》
5)治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
斑蝥为末,以蒜捣膏,和水一豆许贴之,少顷脓出,即去药。(《仁斋直指方》)
6)治疔肿:
斑蝥一枚,捻破,然后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封上。(《备急方》)
7)治大人小儿瘰疬内消方:
斑描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猫炒令米焦黄,去米不用,细研,入干薄荷末四两,同研令匀,以乌鸡子清丸如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每日服五丸。(《经验方》)
8)治经候闭塞及干血气:
斑猫十个(糯米炒),桃仁四十九个(炒),大黄五钱。
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如血枯经闭者,用四物汤送下。(《济阴纲目》斑蝥通经丸)
9)治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随即消散:
斑蝥三个(去翅、足,炒),滑石三钱(同研)。
分作三服,空心白汤下,日一服,毒从小便出,如痛,以车前、木通、泽泻、猪苓煎钦。(李杲•破毒散)
2004-10-15 21:42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全科医疗科诊疗范围、设置标准?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注册条件?
前线马
前线马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
    得票
  • 25
    丁当
  • 79楼
柏子仁:
《本经》: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
《别录》: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药性论》: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宿水,兴阳道,去头风,主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选方:1)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仲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
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二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
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
2) 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
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两,牡蛎(甘锅子内火缎,用醋淬七次,焙)、人参(去芦)、白术、五味于各一两,净麸半两(慢火炒)。
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钦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调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
3)治老人虚秘:
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
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九,食前。(《本草衍义》
4)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赢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
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叫、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
款冬花:
《本经》:辛温。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别录》:主消渴,喘息呼吸。
《药性论》: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粘稠。治肺痿肺痈吐脓。
选方:1)治爆发咳嗽:
款冬花二两,桑白皮、贝母、五味子、炙甘草各半两,知母一分,杏仁三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
2)治久咳不止:
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
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3)附紫菀:
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至,渐将赢廋:
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天门冬一两,贝母一两,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地黄一两半。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
4)治小儿咳嗽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
紫菀一两,杏仁、细辛、款冬花各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
5)治卒得寒冷上气:
苏叶三两,陈皮四两,酒四升。
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补缺肘后方》
6)附槐角:
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胬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漏,并皆治之:
槐角一斤,地榆、当归、防风、黄芩、枳壳各半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米饮下,不拘时候。《局方》
7)治眼热目烂:
槐角、黄连各二两。
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温浆水下二十丸,夜临卧再服。《圣惠方》
零陵香:
《别录》:主明目止泪,疗泻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
《药性论》:能治鼻中息肉,鼻衄。
选方:1)治伤寒,除热,止下利:
零陵香二两,黄连四两,当归二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适寒温,饮五合,日三。《范汪方》
2)伤寒狐彧蚀肛者:
零陵香、黄连各四两。
细切,以白酸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一升,分三服。《小品方》
穿山甲:
《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陶弘景:疗疮癞。
《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
选方:1)治痈疽,托毒排脓,五毒附骨在脏腑里,托出毒气,止痛内消:
蜂房一两,穿山甲、蛇蜕、油发(并烧带生存性)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入乳香末半钱,暖酒调下。(《普济方》穿山甲散)
2)治耵耳出脓:
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鲍氏小儿方》)
3)治瘰疬溃坏:
鲮鲤甲二十一片。烧研敷之。(《姚僧坦集验方》)
4)治蚁瘘疮多而孔小:
烧鱣鲤甲。猪膏和敷。(《补缺肘后方》)
5)疔疮初起未成脓者,余恒用:
穿山甲、皂刺各四钱,天花粉、知母各六钱、乳香、没药各三钱,全蜈蚣三条。
以治横痃,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症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医学衷中参西录》
槟榔:
《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选方:1)治寸白虫:
槟榔二七枚。治下筛。
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
2)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
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3)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
槟榔、半夏、莱菔子、枳实各二钱。
水煎服。(《方脉正宗》)
4)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
槟榔二两,白术三两,神曲二两。
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5)治心脾疼:
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6)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
槟榔二个。
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7)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
8)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
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
9)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
槟榔三钱,茯苓、苏叶、桑白皮、生姜各二钱,吴茱萸一钱。
水煎服。(《方脉正宗》)
10)治脚气冲心:
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凋,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11)治醋心:
槟榔四两,橘皮二两。
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12)治乌癞:
大腹皮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
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13)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
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14)治口吻生白疮:
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
常山:
《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
选方:1)治山岚瘴疟,寒热往来,或二日三日一发:
常山(锉)、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两,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壳)各两枚,乌梅(和核)七枚,槟榔(锉)、甘草(炙)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发前服,如热吃即吐。(《圣济总录》常山饮)
2)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及饮酒:
常山四两,甘草半两。
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补缺肘后方》)
磁石:
《本经》:味辛气寒无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别录》:养肾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
《药性论》: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
《日华子本草》:治眼昏,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除烦躁,消肿毒。
《纲目》:明目聪耳,止金疮血。
选方:1)补暖水脏,强益气力,明耳目,利腰脚:
磁石十两(大火烧令赤,投于醋中淬之七度,细研,水飞过,以好酒一升,煎如饧),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木香二两,槟榔二两,肉豆蔻二两(去壳),蛇床子二两。
捣罗为末,与磁石煎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磁石丸)
2)补肝肾虚,止冷泪,散黑花:
磁石一两(煅,醋炙),菖蒲、乌头(焙,去皮、尖)、巴戟、黄芪、苁蓉、玄参各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酒汤下,空心服。(《卫生家宝方》磁石丸)
3)明目,益眼力(《圣济总录》云:治肾藏风虚,眼生黑花):
神曲四两,磁石二两,光明砂一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不禁。(《千金方》神曲丸)
4)治久患耳聋,养肾脏,强骨气:
磁石一斤(捣研,水淘去赤汁,绵裹),猪肾一对(去脂膜,细切)。
以水五升,煮磁石取二升,去磁石,投肾,调和以葱、豉、姜、椒作羹,空腹食之,作粥及入酒并得。(《圣惠方》磁石肾羹)
5)治耳聋耳鸣,常如风水声:
滋石(捣碎,绵裹)半两,木通、菖蒲(米泔浸一、二日,切,焙)各半斤。
上三味,以绢囊盛,用酒一斗浸,寒七日,暑三日,每饮三合,日再。(《圣济总录》磁石酒)
6)治阳不起:
磁石五斤(研)。
清酒三斗,渍二七日,一服三合,日夜一。(《千金方》)
7)治小儿惊痫:
磁石炼水饮。(《圣济总录》)
8)治子宫不收,痛不可忍:
慈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卧时滑石汤下四十丸,次早用磁石散,米汤服二钱。散用磁石(酒浸)半两,铁粉二钱半,当归五钱。为末。(《纲目》磁石丸)
9)治大肠虚冷脱肛:
干蜗牛一百枚(微炒,捣罗为末),磁石二两(捣碎,淘去赤汁)。
上药,以水一大盏,煎磁石五钱,至五分,去滓,调蜗牛末一钱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0)治诸般肿毒:
吸铁石三钱,金银藤四两,黄丹八两,香油一斤。
如常熬膏贴之。(《乾坤生意秘韫》)
11)治疔肿:
磁石捣为粉,碱、醋和封之,拔根出。(《古今录验方》)
12)治金疮肠出,欲入之:
磁石、滑石各三两。
为末,以白米饮调方寸匕服,日再服。(《刘涓子鬼遗方》)
13)治金疮,止痛,断血:
磁石末敷之。(《千金方》)
扁豆:
《别录》:甘平。主和中下气。
《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
《日华子本草》:补五脏。
《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陶弘景云,扁豆患寒热者不可食。
选方:1)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者:
白扁豆一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去芦)、茯苓、白术、甘草(炒)、山药各二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局方》)
2)治霍乱:
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千金方》)。
鳖甲:
《本经》主症瘕、坚积、寒热,去痞疾、息肉、阴蚀、痔核、恶肉;
《别录》: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
《药性论》:主宿食、症块、痃癖气、冷瘕、劳瘦,下气,除骨热,骨节间劳热,结实壅塞。治妇人漏下五色赢瘦者。
《日华子本草》:去血气,破感结、恶血,堕胎,消疮肿并扑损疚血,疟疾,肠痈。
选方:1)治男女骨蒸劳瘦:
鳖甲一枚,以醋炙黄,入胡黄连二钱。
为末。青篙煎汤服方寸匕。(孙思邈)
2)治骨蒸夜热劳瘦,骨节烦热,或咳嗽有血者:
鳖甲一斤(滚水洗,去油垢净),沙参四两,熟地、麦门冬各六两,茯苓三两,陈皮一两。
水五十碗,煎十碗,渣再煎,滤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炼蜜四两收。每早晚各服数匙,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3)治老疟久不断者:
先炙鳖甲,捣末,方寸匕,至时令三服尽。(《补缺肘后方》)
4)治温疟:
知母、鳖甲(炙)、常山各二两,地骨皮三两,竹叶一升(切),石膏四两。
上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猪、鱼。(《补缺肘后方》)
5)治疟母: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燃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九,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九,日三服。(《金匮要略》鳖甲煎丸)
6)治症癖:
鳖甲、诃黎勒皮、干姜末。等分为丸,空心下三十丸,再服。(《药性论》)
7)治心腹症瘕血积:
鳖甲一两(汤泡洗净、米醋浸一宿、火上炙干,再淬再炙,以甲酥为度,研极细),琥珀三钱(研极细),大黄五钱(酒拌炒)。
上共研细作散。每早服二钱,白汤调下。(《甄氏家乘方》)
8)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
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裥),川大黄一两(挫,微妙),琥珀一两半。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鳖甲丸)
9)治扫人漏下五色,赢瘦、骨节间痛:
鳖甲烧令黄,为末,酒调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10)治吐血不止:
鳖甲一两(锉作片子),蛤粉一两(鳖甲相和,于铫内炒香黄色),熟干地黄一两半(暴干)。
上三味捣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食后腊茶清调下,服药讫,可睡少时,(《圣济总录》鳖甲散)
11)治卒腰痛不得俯仰:
鳖甲一枚(炙,捣筛)。服方寸匕,食后,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12)治石淋:
鳖甲干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三,下石子瘥。(《肘后方》)
13)治上气喘急,不得睡卧,腹胁有积气:
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裥),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赤茯苓一两,木香一两。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灯心一大束,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4)治产后早起中风冷,泄痢及带下:
鳖甲如手大,当归、黄连、干姜各二两,黄柏长一只、广三寸。
上五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千金方》鳖甲汤)
15)治小儿痫:
鳖甲炙令黄,捣为末,取一钱,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子母秘录》)
16)治痔,肛边生鼠乳,气壅疼痛:
鳖甲三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裥),槟榔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鳖甲散)
17)治丈夫阴头痈肿:
鳖甲一枚,上一味,烧焦末之,以鸡子白和敷之。(《千金翼方》)
2004-10-15 21:45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急诊抢救药品输液泵配制方法详解(一)!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