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精品栏目
    微话题
    微访谈
    病例挑战
  • 找人
    查找好友
    认证专家
    专家主页
    机构主页
    可能感兴趣
  • 随便看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42 | 主题:456547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中药天地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解码中药——运用传统中医药理学理论详解中药——6、荆芥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赵正孝
赵正孝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3
    得票
  • 45
    丁当
  • 1楼

 【药源及名解】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茎叶和花穗)。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多为栽培。原植物荆芥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沙土最宜生长。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荆芥别名假苏,鼠蓂、姜芥。《本草经考注》说:“假苏者,似苏非苏之义。”《本经》鼠蓂的由来,则是“以此草茎插鼠穴,则鼠不敢入。盖鼠蓂者,令鼠儿瞑眩之义。”《中华本草》认为,荆芥是“姜芥”之音转。因荆芥气味辛香,如姜、芥而得名。

【主要特征】

1、荆芥幼苗可作蔬菜。李时珍说:“荆芥原是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状,黄赤色,连穗收采用之。”

2、性状:荆芥饮片为不规则小段,茎、叶、穗混合。干燥的全草,茎呈方柱形,四面有纵沟,上部有分枝,长450~9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性味归经】气芳香,味微涩而辛,性微温。归肺、肝经。

荆芥为植物药性属阴,但气味皆辛,故性微温。气香质轻多柔毛故走表入肺。饮片以茎、穗为主,叶多脱落,茎柔韧色青可入肝,穗能舒散亦可入肝。

( 荆芥也是唇形科植物,与紫苏很相似,似苏非苏,故又名假苏,所以作用与紫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荆芥也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幼苗可作蔬菜,由此可知它的药性也是很平和的。我们前面分析的几种药物,除麻黄外,紫苏、生姜现在还是常用的食物佐料,桂枝、香薷、荆芥也曾作为人类的食物,这些药食两用品种药性都比较平和。由此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人很善于从可食用的植物中寻找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因为源于食物的药物,除了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荆芥质轻,故性上浮,走表。

【主要功效】

1、祛风解表。本品气香味辛,质轻能浮,故善走上焦,能发表散风。因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治风热齿痛,荆芥、薄荷、细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沸汤点,漱口含咽,并用搽牙。

2、解毒透疹。本品质轻能浮,气辛能透能散,能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也可外用,

3、祛风消疮。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可单用,也可配伍其它祛风解表药同用。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例方】治疗疔肿:荆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药性论》)

《本经》谓其可主治鼠瘘。鼠瘘即民间俗称“老鼠疮”,中医称之为“瘰疬”,西医称它为颈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核以颈部为最常见,还可合并纵隔肺门部、腋窝部、腹股沟部淋巴结核。患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因其互相串连,连贯如串珠状,故称之为瘰疬。本病特点是初起如豆,不觉疼痛,逐渐增多,累累如串珠状,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往往此愈彼破,形成窦道,状如老鼠洞,故俗称“老鼠疮”。荆芥在《本经》称为“鼠蓂”,《本草经考注》说:“以此草茎插鼠穴,则鼠不敢入。盖鼠蓂者,令鼠儿瞑眩之义。”因为荆芥能防鼠,故能治鼠瘘,这是古人的一种简单类比思维,其实质是荆芥气辛能散能通,质轻能上浮,芳香能辟秽,故可治疗鼠瘘。

【例方】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丙,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本品气香味辛,也可外用治疗隐疹湿毒等病证。

【例方】治隐疹:赤小豆、荆芥穗晒为末,鸡子清调,薄傅。(《直指方》)

治脚丫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治阴囊肿大:(1)荆芥穗新瓦上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即散。(《百一选方》)(2)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为粗末,萝卜、葱白同煎汤淋洗。(《洁古家珍》失笑散)

4、炒炭止血。本品以茎入药为主,其色青带赤,故能入肝血;又味本微涩,炒炭后不仅减其辛散之力,更增其涩味,其性味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古方有单用取效者,也可配伍其它止血药物同用。如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治血热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例方】治九窍出血:荆芥煎酒,通口服之。(《直指方》)

治口鼻俱出血,荆芥一握,烧灰,置地上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陈米汤下。(《急救仙方》)

治小便尿血:荆芥(锉碎)一合,大麦一合(生),黑豆一合(生),甘草二钱(生),煎服。(《杨氏家藏方》归血散)

5、芳香开窍。本品气味芳香,能辟秽解毒,又轻清透达,有平肝息风,开窍醒神的作用。

【例方】治产后血晕,眼前生花,甚则令人闷绝不知,口噤,神昏气冷:荆芥一两,川芎半两,泽兰叶、人参各一分,上为末,用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即醒。(《妇人良方》清魂散)

治小儿惊痫:荆芥穗二两,白矾一两(半生关枯),上药为末,面糊为丸,黍米大,米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丹溪心法》三痫丸)

治一切偏风口眼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同入砂盆内研烂,生绢绞汁,于瓷器中煎成膏,漉去滓三分之一,将二分日干,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早暮各一服。忌动风物。(《经验方》)

治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酒服二钱,立愈,名荆芥散。贾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谈录》,前后用之甚验。其子名顺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再生丹也。

治产后中风华佗愈风散: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瘛疭如角弓,或产后血运,不省人事,四肢强直,或筑心眼倒,吐泻欲死: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挑齿灌之,口噤则灌入鼻中,其效如神。大抵产后太暖,则汗出而腠理疏,则易于中风也。李时珍评价该方说:“此方诸书盛称其妙。姚僧坦《集验方》以酒服,名如圣散,云药下可立待应效。陈氏方名举卿古拜散。萧存敬方用古老钱煎汤服,名一捻金。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许叔微《本事方》云:此药委有奇效神圣之功。一妇人产后睡久,及醒则昏昏如醉,不省人事。医用此药及交加散,云服后当睡,睡中必以左手搔头,用之果然。昝殷《产宝》方云:此病多因怒气伤肝,或忧气内郁,或坐草受风而成,急宜服此药也。戴原礼《证治要诀》名独行散。贾似道《悦生随抄》呼为再生丹。”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烂敷,或研末调敷。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使用注意】《本草经疏》说:“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本草汇言】

《本草经疏》:荆芥,得春气,善走散,故其气温,其味辛,其性无毒,升也,阳也。春气升,风性亦升,故能上行头目,肝主风木,故能通肝气,行血分,能入血分之风药也。

《本草蒙筌》: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

《本经疏证》:荆芥为物,妙在味辛而转凉,气温而不甚,芳香疏达,可使从阳化阴,而气中结聚得破,从血驱风,而血中壅瘀得行,湿痹得去,气不结聚,血不壅瘀,湿不停著,则寒热除而鼠瘘瘰疠之在颈腋者,虽至已溃成疮,既无来源,则亦乌能不已?善夫!刘潜江之言曰:“荆芥以春令布子生苗,历夏及秋,方开花结子,故全乎辛之味者,以成其温升之气也。”然尝之先辛后苦,俱带凉味,是又升中复兼降矣。本乎气之温,成乎味之辛者,合春和之升举,是为能达阴气,俾阳得乘阴以出也。而血藏之风遂不病,出乎味之苦,更成于转味之凉者,合秋爽之肃降,是为能和阳气,俾阴得先阳以畅也。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8-07-07 19:54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浏览 : 5249 回复 : 10
  • 投票 3
  • 收藏 32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丁香晚间病例-「胃复安」使用 12h 后,4岁患儿抢救无效死亡

收起全部有料回复

楼主 赵正孝
赵正孝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3
    得票
  • 45
    丁当
  • 2楼

《解码中药——传统中医药理学概论》前言

 

对有缘读到这本书的朋友,我想首先提一个问题:什么是中药?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我们,包括从事中医临床的医师,或许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让我们先复习一下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则教材《中药学》的定义吧:“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但是,当我们翻阅各种现代中医药著作,试图理解中药作用机制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中药被西医的药理肢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没有半点“中医特色”。

客观地说,在中医的科学性面临质疑的今天,人们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着重分析中药的活性成分,一方面,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无可辨驳地证实了中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这类研究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等,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但是,随着对中药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研究也从中医学体系中逐渐剥离出来,沦为解释中药作用的工具,其研究成果根本无法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实际上,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不是基于药物中具体的各个成分、各种单质的作用,而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理解药物的功用。中医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呢?举个例子,有一批西瓜,我们要了解每一个西瓜是不是甜的,可以采取两类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拿一把刀子,捅下去,取出瓜瓤,尝一尝,如此下去,每个瓜都尝一尝,甚至可以设计一个西瓜甜度计来测量它们的甜度——这是西医的方法,必定准确无误,但费时费力费财,甚至本身是有损伤的检查。另一种方法是,我们会望一望西瓜的外形,闻一闻西瓜的气味,了解西瓜的产地、生长和采摘运输等情况,敲一敲听听响声,放到水里浮一浮,继而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粗略判断每个西瓜是不是成熟,是不是甜——这是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这种办法肯定快捷,但并不是十拿九稳。

两种方法到底谁优谁劣?相信我们争论来争论去,争论几个世纪都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去争论。

同样,现在我们有一株采自青藏高原上的药草,需要判断它能吃吗?能治病吗?如果吃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它能治什么病? 对此,我们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这株药草喂给一群小白鼠,然后杀死白鼠,取出其五脏六腑,采集其血液尿液,运用现代生理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微生态学等最新科研成果,通过成千上万个实验,通过随机对照实验,从各方面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是西医分析药理的方法。第二种方法,先看其生长环境和生长季节,再观察它的外形、颜色,闻闻它的气味,尝尝它的味道,掂量掂量它的分量,切开观察它的纹理,比较它与其它草木的异同,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它的功效。这是中医分析药理的方法。

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医有这种方法?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错,中医确实有这样一套方法,但这种方法正像瓜农判断西瓜甜不甜一样,需要极丰富的经验,而且不是很准确,搞不好就会犯错,所以我们的古人还得亲自去尝一尝进行验证,所以从神农到李时珍,都会“一日而遇三十毒”。至于古人所掌握的那些极丰富的分析药物的经验,很多人或以旁门小道视之,或以不科学视之,使它们始终湮没在中医的茫茫书海之中。十余年来,我发掘古人医籍,总结前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所得,参合自己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思考,汇集成篇,终成《解码中药——传统中医药理学概论》一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天津中医研究院院长张大宁指出,由于现代科学分科细致,中医、中药自成两个独立学科,医药剥离。过去的中医既通晓医理又熟悉中药,医师、药师本是一体。现在临床医师不认药、不识药者甚多;而中药师不搞临床,不了解临床需要,所知医理较为浅薄,也是临床上按照药品说明书辨病使用中药而不进行辨证诊治的成因之一。他说:“中医中药是一门整体科学,中药学是整个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脱离了理论的指导,中药必将成为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医为本,药为使,医之不存,药将焉附?”

我以为,传统中医药理学的用途,对于初学中医者,可以在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药物的功用。对于临床中医师,可以开阔视野,更深入地理解药物,灵活机动地施用药物,达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而对于寻觅新的药源、开发新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触类旁通,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发现、挖掘和研制新药。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

                                                                                                         赵正孝


2018-07-07 20:07
  • 投票 4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中国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
楼主 赵正孝
赵正孝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13
    得票
  • 45
    丁当
  • 2楼

《解码中药——传统中医药理学概论》前言

 

对有缘读到这本书的朋友,我想首先提一个问题:什么是中药?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我们,包括从事中医临床的医师,或许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让我们先复习一下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则教材《中药学》的定义吧:“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但是,当我们翻阅各种现代中医药著作,试图理解中药作用机制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中药被西医的药理肢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没有半点“中医特色”。

客观地说,在中医的科学性面临质疑的今天,人们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着重分析中药的活性成分,一方面,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无可辨驳地证实了中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这类研究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等,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但是,随着对中药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研究也从中医学体系中逐渐剥离出来,沦为解释中药作用的工具,其研究成果根本无法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实际上,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不是基于药物中具体的各个成分、各种单质的作用,而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理解药物的功用。中医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呢?举个例子,有一批西瓜,我们要了解每一个西瓜是不是甜的,可以采取两类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拿一把刀子,捅下去,取出瓜瓤,尝一尝,如此下去,每个瓜都尝一尝,甚至可以设计一个西瓜甜度计来测量它们的甜度——这是西医的方法,必定准确无误,但费时费力费财,甚至本身是有损伤的检查。另一种方法是,我们会望一望西瓜的外形,闻一闻西瓜的气味,了解西瓜的产地、生长和采摘运输等情况,敲一敲听听响声,放到水里浮一浮,继而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粗略判断每个西瓜是不是成熟,是不是甜——这是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这种办法肯定快捷,但并不是十拿九稳。

两种方法到底谁优谁劣?相信我们争论来争论去,争论几个世纪都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去争论。

同样,现在我们有一株采自青藏高原上的药草,需要判断它能吃吗?能治病吗?如果吃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它能治什么病? 对此,我们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这株药草喂给一群小白鼠,然后杀死白鼠,取出其五脏六腑,采集其血液尿液,运用现代生理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微生态学等最新科研成果,通过成千上万个实验,通过随机对照实验,从各方面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是西医分析药理的方法。第二种方法,先看其生长环境和生长季节,再观察它的外形、颜色,闻闻它的气味,尝尝它的味道,掂量掂量它的分量,切开观察它的纹理,比较它与其它草木的异同,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它的功效。这是中医分析药理的方法。

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医有这种方法?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错,中医确实有这样一套方法,但这种方法正像瓜农判断西瓜甜不甜一样,需要极丰富的经验,而且不是很准确,搞不好就会犯错,所以我们的古人还得亲自去尝一尝进行验证,所以从神农到李时珍,都会“一日而遇三十毒”。至于古人所掌握的那些极丰富的分析药物的经验,很多人或以旁门小道视之,或以不科学视之,使它们始终湮没在中医的茫茫书海之中。十余年来,我发掘古人医籍,总结前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所得,参合自己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思考,汇集成篇,终成《解码中药——传统中医药理学概论》一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天津中医研究院院长张大宁指出,由于现代科学分科细致,中医、中药自成两个独立学科,医药剥离。过去的中医既通晓医理又熟悉中药,医师、药师本是一体。现在临床医师不认药、不识药者甚多;而中药师不搞临床,不了解临床需要,所知医理较为浅薄,也是临床上按照药品说明书辨病使用中药而不进行辨证诊治的成因之一。他说:“中医中药是一门整体科学,中药学是整个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脱离了理论的指导,中药必将成为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医为本,药为使,医之不存,药将焉附?”

我以为,传统中医药理学的用途,对于初学中医者,可以在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药物的功用。对于临床中医师,可以开阔视野,更深入地理解药物,灵活机动地施用药物,达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而对于寻觅新的药源、开发新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触类旁通,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发现、挖掘和研制新药。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

                                                                                                         赵正孝


2018-07-07 20:07
  • 投票 4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揭秘:医保谈判甚至有企业代表当场落泪
四川-海天
四川-海天
针灸科

丁香园版主

  • 93
    积分
  • 1068
    得票
  • 497
    丁当
  • 3楼

赵老师好

建议您相同的内容,发一个主题贴后面跟帖。

这样便于查阅。


谢谢

2018-07-08 07:25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中疾控报告:在京就诊鼠疫患者疑在家挖土时感染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