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26 | 主题:483365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中医人文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评说中医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lizhonglei
lizhonglei
内科
常驻站友

  • 3
    积分
  • 19
    得票
  • 107
    丁当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4年零28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评说中医

 

自清末民初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对几千年来中国人赖以治病生存的传统医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历史上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法案。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中医粉和中医黑的网上对骂势不两立,形如水火。那么怎样客观的评价中医呢?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针灸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认识中药。中药主要是一些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类药物组成,一方面,我们要客观认识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它的局限性。有效性是指这些花花草草是有化学成分的,其化学成分是有药理活性的。比如著名的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提取的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是**的有效成分,可治疗白血病;黄连味道极苦,因为它含有黄连素;穿心莲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可制成炎琥宁起抗病毒作用等等。其实现代药学最初也是从生药开始发展起来的,比如古希腊的医学就采用植物药,后来工业**后开始提取有效成分用于临床,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最开始是从植物柽柳中提取出来用以治疗疼痛,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才逐渐采用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药物。中药的局限性,指中药的疗效有时候不能让人满意,并且还有应用不方便,杂质多,不卫生,不符合现代用药特点等等。中药的化学成分在一味中药中含量是较少的,从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不等,并且不同的产地,加工的方法等不尽相同,极其不可控,所以才有了方剂,十几味几十味中药合在一起一起用,一味药有一种或多种化学成分,或有药理作物或对需治疗的疾病不起治疗作用。打个比方,西药就像一个拳头,握紧到一起打人身上的蚊子,给予重重一击,打死蚊子的同时,也可能伤害到人本身,这个就是相当于西药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而中药就像伸开5个手指头挠蚊子,有效成分多但作用小起效慢,副作用只是相对较小。中药传统的汤剂只是采用水煎煮法,只能提取出来遇热稳定的水溶性有效须成分,像青蒿素这种遇热不稳定的成分就白白浪费药材,丁香、肉桂等含挥发油的难溶于水也煎煮作用有限,特别是朱砂基本不溶于水,和西医钡餐造影剂硫酸钡等性质相同,根本不吸收,几千年来应用仅相当于心理安慰剂而已。各种小剂型如丸散膏丹、胶囊片剂口服液等虽然使用方便,但有效成分更少,作用很有限。

二、认识中医基础理论。中基主要有阴阳五行、脏腑、辩证等内容,批判它的以说阴阳五行是巫术跳大神,应该彻底废除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中医基础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推论、演绎识辩方法论上的经验医学,首先它不是神学巫术,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由于历史上科学发展的局限所建立起来的曲线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西医其实是一回事。比如阴阳,说明的是人体内有相互对抗又紧密结合的系统或现象,比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脏器功能的减退或亢进、内分泌激素的减少或增加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常用补心阴的中药如生脉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常用补心阳的药物(麻黄附子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另外中医讲心主神志,排除了脑的存在,但宁心、安神的药物无不有镇静催眠作用,如酸枣仁等。另外中医还有西医可以借鉴的地方,就是中医对某一种疾病,不仅仅关注此疾病本身的脏器,还同时改善整个人体相关的病理状态。比如我们治疗农村中年女性的慢性胃炎,常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此方不仅有西医常用的促进胃蠕动,中和胃酸(乌贼骨含碳酸钙)促进消化酶(焦三仙)等作用,还能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调节和胃肠道相关的神经和内分泌的作用,而西医早已认识到了情绪精神因素和慢性胃炎相关,但沉醉于“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越感中不能自拔,如果一个西医师对一个慢性胃炎患者开出“心理咨询”的处方立刻会成为业界笑柄。另一方面,中基理论毕竟建立于二千年前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有其历史局限性。不容质疑,这个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不管中西医,都是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认识,不可能存在两套相互平行、并列不兼容的理论。挺中派说中医博大精深,有其哲学和文化气息,但医术是治病的技术,不是文化。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如此模糊、诲涩、粗放!

三、认识针灸和经络。经络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有以下几种学说,尚无定论:1、已经结构的已知功能。经络就是神经系统和淋巴、血管系统,针灸就是刺激上述结构的传导功能。2、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经络是上述系统但尚不能被现代医学认识解释的功能。3、未知结构的未知功能。经络不是上述结构,是一**代科学技术还不能解释的系统,认识其结构还需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关于经络本文不作“无知者无畏”的评论,马云说对未知的探索、欣赏和好奇是他的爱好,挑战背后的奥秘快乐无穷。因此,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四、中医的现状和未来。我们认识了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自然也就能正确看待中医的现状,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分配中,西医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中医不到30%,这其实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是群众根据自身疾病情况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从世界范围上来看,因为西医现阶段还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传统医学是作为补充医学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中医正是其中范畴。现阶段中医的处方应用有下几个方面:①对某些病起主要治疗作用,优势较西医明显,如中医正骨,针灸推拿治疗腰腿痛;②对某些疾病中西医疗效相当,病人可自由选择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③配合西药起加强治疗的作用,比如肺炎合用中药可加强抗生素的作用,缩短病程,病人可用可不用中药;④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这方面应用较少。⑤针对以西医治疗为优势的疾病,但某一病人因个体差异而疗效差,所以去选择中医治疗,如急支病人因免疫力差,长期抗菌、抗病毒治疗不见好转去吃中药。关于中医的未来,中医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典型特点,是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地(种植采挖中药)、人的思想为指导。现代医学是在放弃了传统医学的落后理论比如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每一次技术**都能看到现代医学的进步(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人工智能)。中医基础理论是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系统,和现代科技绝对不相融合的。将来随着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医只能是越来越边缘化。我们看到的国家政策扶持,不是市场化的正常反应,是国家政治战略。在现阶段要做好剂型改造如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或提取单体成分,加以研究,弥补其不足。在现阶段**存药,完全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对中药和方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不能完全明了。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7-02-08 18:56 浏览 : 3185 回复 : 38
  • 投票 2
  • 收藏 14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文献求助
刘亦之-
刘亦之-
入门站友

  • -1
    积分
  • 1
    得票
  • -7
    丁当
  • 2楼

对中医的认识楼主说的很全面,唯独缺少对针灸对经络的认识,俺就来个狗尾续貂补上对于针灸科学原理的认识以及对经络的认识:

经络是古人虚构的人体控制系统,是古人对人体控制系统认识的萌芽,人体内不存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循行路线,硬说中医针灸通过刺激经络治病纯属无稽之谈。针灸、刺血、刮痧、拔罐、推拿、按摩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控制系统--神经系统,利用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来调整其它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失调,在科学与医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更应该相信科学独立思考从临床实践出发对针灸原理进行科学认知。


人体穴位只是一种体表定位,穴位本身并不是气血出入的通道,针刺穴位之所以能够治病根本原因是通过穴位下面经过的神经干、神经束、神经纤维和神经感受器起作用的,古人的伟大之处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针刺这些位置与治疗人体疾病之间的联系。用现代神经生理学能够很容易解释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穴位的近治、远治作用和俞穴募穴调理脏腑作用。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神经系统对针刺的生理反应,绝不是针刺经络结构产生的生理反应。经络是中国古人发现了针灸的疗效后对针灸的治病原理进行探索的结果,由于没有科学手段帮助,古人只能通过合理想象虚构了中医经络系统,并且对人体的所有穴位进行了人为划分归类,例如脏腑俞穴、募穴、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等,古人的这种探索精神在当时落后的环境是非常宝贵的。


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今人没有继承古人的探索精神却满足于吃老本,居然把古人对经络结构的认识当做客观存在,并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寻找经络结构而始终无果,这种脱离针灸临床进行的研究实在令人汗颜。尊重事实尊重临床,用客观事实来认识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而不能用书本知识、经典理论来束缚客观事实。


推广中医针灸穴位科学原理的意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a07cc10102x331.html

 

经络现象是地道的神经现象(中医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a07cc10102vs5g.htm

 

关于针刺穴位产生神经冲动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a07cc10102w2ei.htm


2017-02-09 11:25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卡塔格内综合征?
吴-潜龙勿用
吴-潜龙勿用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89
    得票
  • 79
    丁当
  • 3楼
刘亦之-

对中医的认识楼主说的很全面,唯独缺少对针灸对经络的认识,俺就来个狗尾续貂补上对于针灸科学原理的认识以及对经络的认识:

经络是古人虚构的人体控制系统,是古人对人体控制系统认识的萌芽,人体内不存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循行路线,硬说中医针灸通过刺激经络治病纯属无稽之谈。针灸、刺血、刮痧、拔罐、推拿、按摩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控制系统--神经系统,利用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来调整其它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失调,在科学与医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更应该相信科学独立思考从临床实践出发对针灸原理进行科学认知。


人体穴位只是一种体表定位,穴位本身并不是气血出入的通道,针刺穴位之所以能够治病根本原因是通过穴位下面经过的神经干、神经束、神经纤维和神经感受器起作用的,古人的伟大之处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针刺这些位置与治疗人体疾病之间的联系。用现代神经生理学能够很容易解释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穴位的近治、远治作用和俞穴募穴调理脏腑作用。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神经系统对针刺的生理反应,绝不是针刺经络结构产生的生理反应。经络是中国古人发现了针灸的疗效后对针灸的治病原理进行探索的结果,由于没有科学手段帮助,古人只能通过合理想象虚构了中医经络系统,并且对人体的所有穴位进行了人为划分归类,例如脏腑俞穴、募穴、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等,古人的这种探索精神在当时落后的环境是非常宝贵的。


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今人没有继承古人的探索精神却满足于吃老本,居然把古人对经络结构的认识当做客观存在,并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寻找经络结构而始终无果,这种脱离针灸临床进行的研究实在令人汗颜。尊重事实尊重临床,用客观事实来认识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而不能用书本知识、经典理论来束缚客观事实。


推广中医针灸穴位科学原理的意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a07cc10102x331.html

 

经络现象是地道的神经现象(中医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a07cc10102vs5g.htm

 

关于针刺穴位产生神经冲动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a07cc10102w2ei.htm




并不认同
2017-02-09 12:14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26岁年轻男性,双下肢乏力,没想到查出这个病…
一叶筱阳
一叶筱阳
常驻站友

  • 1
    积分
  • 3
    得票
  • 42
    丁当
  • 4楼

学习

2017-02-09 13:33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文献求助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