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精品栏目
    微话题
    微访谈
    病例挑战
  • 找人
    查找好友
    认证专家
    专家主页
    机构主页
    可能感兴趣
  • 随便看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45 | 主题:456551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经典研读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原创】黄帝内经篇名释

  • 查看全部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xiaoxianr
xiaoxianr
创伤骨科
常驻站友

  • 3
    积分
  • 35
    得票
  • 202
    丁当
  • +1 积分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5年零55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不知道当初是什么原因,我现存的当年大学课本里面找不到《内经》了,是当初就没有买,还是后来离校前变卖了,已经不得而知了。我上一次看内经用的是我媳妇上卫校时用的《内经讲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傅贞亮主编),为的是给我孩子看八字起名字(∵我媳妇要按五行起,又∵请人看要¥100,∴我只好自己看着起了,呵呵)。
搞中医的是必须要看《内经》的,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内经”的时候,这个名词已经耳熟能详了,从老师、前辈、学长那里时常能听到这部书名,那时《内经》在我们心中代表了中医最高深的理论,临床最正宗的诊疗,同时也是课程中最杂乱最难记的一门功课。在北中医《内经》留给我最后的印象是:有人放出风来说,王老洪图说了谁要是把《内经》背下来,就特招为他的研究生!虽然鄙人没有进行尝试,但是据说当时确实在同学中掀起一股背内经的风潮来(hoho :)。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4-10-15 16:36 浏览 : 2771 回复 : 40
  • 投票 5
  • 收藏 14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投票活动)认识典型心电图(三)
楼主 xiaoxianr
xiaoxianr
创伤骨科
常驻站友

  • 3
    积分
  • 35
    得票
  • 202
    丁当
  • 2楼
《内经》是《黄帝内经》的简称。我们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医说自己从事“岐黄之术”,这里的“黄”都是指的“黄帝”。所以在说《内经》之前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帝」他老人家。
大约在公元前4856年前,那时的“中国”人民还处在原始社会[共产主义啊],在中原大地有个叫“有熊”的部落,据说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的后裔,当时这个部落的首领是一个叫做“少典”的氏族。少典氏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与当时另一个叫做“有蟜”的氏族世代通婚。少典氏传至第七十七帝,娶了有蟜氏的一个叫“附宝”姑娘为妻[由于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所以那时侯只纪录女性的名字吧]。据说附宝有一次到祁地的郊外,忽见紫微垣外有一道闪电缠绕于北斗天枢,受此奇象感而怀孕。这一怀孕可不当紧,足足怀了三八二十四个月,才生下一子,这便是后来现如今大名鼎鼎的“黄帝”[他老人家]。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样的描述是多么相像啊,因为古代写文章不带参考文献一说,所以无法辨别哪一个在先。但我感觉应该是《史记》的描写早一点吧。因为如果《内经》在先的话,以司马迁的写作风格来说,是不会做这样的改动的。反而是由于目前的《素问》是唐王冰重新编次的,所以,这个“登天”应该是后来改加上去的,意思也符合道家羽化飞升的一贯作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黄帝一出生就智力超常,神机灵验,通神通灵。弱小的时候就能说话了[到底有多弱呢?廿天?廿月?廿年?夸张点说,二十天就能说会道了,别忘了还怀了二十四月了]。幼小的时候办事情就麻利完善[幼就是小孩十来岁的样子]。长大了性格敦厚而察觉敏锐[难得的好品格啊,大智若愚的样子]。成年后[也就是十六岁吧]耳聪目明,或者说“登天”[一说是登天子位,我觉是说飞仙吧,呵呵]。
虽然这些描写比较夸张,但是黄帝确实没有让他的人民失望,他对外驱逐以蚩尤为首的比原始社会还原始的野蛮部落,对内战败以炎帝为首的其他氏族,一统中原,奠定了华夏族将近五千年的基业。后世的尧舜则分别是黄帝的第五世和第九世后嗣。
作为一代人主的黄帝,领导当时的部族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各方面对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后世著书立传常有冠以他老人家的名号,一则为了表示对先人的纪念,二则也有正本清源之意。
2014-10-15 16:36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兰州兽医研究所疑似布病群体感染,官方回应来了!
楼主 xiaoxianr
xiaoxianr
创伤骨科
常驻站友

  • 3
    积分
  • 35
    得票
  • 202
    丁当
  • 3楼
现存的《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据考证大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也有部分内容大约是在东汉时期补充的。现在认为《内经》不是在某一个时代,由某一个人编写的,而是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者汉初,由多个医家编写,逐渐汇集而成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内经》已经不是《汉书·艺文志》里提到的那部《黄帝内经》了。在历史的沧桑中,古典书籍经常毁坏于在战火之中,在战乱的年代,那些笨重的竹简不当吃不当喝,而且不方便运输,在普通兵士的眼中,恐怕是引火烧炊的好材料吧。所以经过春秋战国 [近550年] 和三国、魏晋、南北朝 [近400年] 的动荡,最初的那部《黄帝内经》早已经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
直到唐朝,唐玄宗李隆基 [各位都熟吧,电视剧里常见] 在位的时候,大约是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出生了一个中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王冰!他二十岁的时候对修道养生产生了兴趣,于是广泛涉猎此类书籍,搞来搞去,搞啊搞啊,搞了整整十二年 [据他本人介绍],终于搞出了一本叫做《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书来。到了宋代,太医署的校正医书局重版校订了王大人的版本,时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后官方就不断的再版,在大约一千二百多年以后,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基本上还就是这个本子。
Thank Godness!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中医靠的是黄帝内经素问!
2014-10-15 16:46
  • 投票 1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良恶性肺结节如何区分?看这一篇就够了!
楼主 xiaoxianr
xiaoxianr
创伤骨科
常驻站友

  • 3
    积分
  • 35
    得票
  • 202
    丁当
  • 4楼
《黄帝内经》威力之大,实在不是吹的。自春秋以来著名的医家,有一个算一个 [春秋名医扁鹊(秦越人),西汉名医淳于意,东汉末的张机仲景和华佗],都和这本书有极大的渊源。
其实在唐王冰之前的南朝时还有一个齐梁间人,叫做全元起的,注解过《黄帝内经素问》,据说当时已经丢失了第七卷,只保存下六十八篇。这个版本也只是在一些书上留下名字,原书已经找不到了。
当时另一位《素问》大家——杨上善,杨大善人!杨大人官拜通直郎守太子文学,从六品,大致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图书资料处处长。这个职位有助于接触到国家图书馆的很多一手资料,因此,唐高宗敕令他编著了《黄帝内经太素》的注解本。
不过,很可惜,杨大人注解的这套《黄帝内经太素》,自北宋以后就佚失了,南宋以后的医家就没有这个眼福了,只能按照新校正的王冰本来读内经。
王大人官拜太仆令,后人尊称王太仆,这个官职在是唐代是三品官,但关键是太仆令这个职位是掌管皇家车马的,属于交通部门。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对医学和玄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交通部长,编辑的一部医学作品,会是怎样的一个味道?呵呵……所以,王大人在自序中叶比较谦虚,也没有打官腔,就直接写了自己的号上去,作“启玄子王冰撰”。
由王冰补上七篇大论,整理成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中《刺法论七十二》、《本病篇七十三》仅存目。
再后来由宋代的刘温舒编写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附列这两篇,并注明“素问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内经素问》的面貌了。
在之后的大概1000年时间,世人都大大知道《黄帝内经太素》这样一部“神秘”的作品,一直到了光绪年间,清人杨守敬因公出差旅日期间,偶然发现仁和寺的古劵抄本,抄录集成,返携归国,方有今世人所见《太素》之蓝本!千年佳作回归本土,杨老师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太素》的排版和《重广补注》的排版有着显著的不同,除了文字的细微差别以外,《太素》的编次显然更“像”(其实本来就是)一部医学作品。所以,读《内经素问》的同好们,到了一定的阶段,是一定要读《太素》的。
2014-10-15 22:27
  • 投票 2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19年双上岸上海交大医学院(1科博、1专博,内科),一些感悟和心得与你交流分享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