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精品栏目
    微话题
    微访谈
    病例挑战
  • 找人
    查找好友
    认证专家
    专家主页
    机构主页
    可能感兴趣
  • 随便看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53 | 主题:456990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中药天地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转载】本草学习笔记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鹤闲云
鹤闲云
中医内科
常驻站友

  • 2
    积分
  • 53
    得票
  • 568
    丁当
  • 71楼
细辛

细辛与麻黄都能发散寒邪,作用特点又有所不同,麻黄散表寒,虽然里证也有时使用,但需要地黄等药物引入,细辛却可以直接进入到一个比较深的部位。所以细辛常用来发散一些沉寒或阴经的寒邪。我们知道打猎的土枪是用铁砂当**的,这种*有个特点,即铁砂刚出枪口的时候是比较集中的,越远就越发散,刚出枪口的状态就象是细辛,散开以后的状态象麻黄。

太阳风寒证,寒邪把整个肌表都束缚住了,需要麻黄这种发散的特性,整体的突围,把寒邪散出去;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外寒需要麻黄来解决,但内饮如果也但靠麻黄的话有些力度不够,因为麻黄的劲太散,不集中,借物理学的术语就是压强不够。需要用作用面积小的细辛来解决,细辛就象一杆锐利的标枪,能把目标刺透。因此,虽然麻黄与细辛都用于咳喘,但咳喘的原因不一样,外邪束表引起的肺失宣降,治疗主要是向外散邪,用麻黄;痰饮阻滞引起的咳喘,需要破开痰饮,就要用细辛。所以《名医别录》中记载细辛有“破痰”的作用。

麻黄汤或大青龙汤用过头有亡阳的危险,就是因为麻黄是铁砂散开的状态,把目标打的全是小窟窿,肯定漏气就漏的快,细辛是象标枪一样,虽然扎的窟窿大,但数目少,相对来说漏气也就少,所以细辛虽然猛烈,相对来说亡阳却较少。

少阴伤寒证是寒邪侵入了机体比较深的层次,需要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的配合,这三味药缺一不可,深层次的寒邪需要附子来解决,附子在内部攻敌,寒邪溃败后在体内就呆不住了,需要往外跑,但附子还不善于把它直接推出去,麻黄虽然善于在体表攻邪,但邪气还没有到达体表,麻黄和附子还交接不上,就用细辛打开一条隧道,为麻黄和附子建立了联系,这样通过节节进逼就把寒邪驱逐出去,我们认为,细辛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帮助麻黄解表的作用,它主要是利用其强大的“钻”力,来打开通道。所以细辛常用来治疗鼻塞鼻渊、耳闭喉痹等疾病。
2012-04-23 19:45
  • 投票 1
  • 收藏 2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分享】青大附院招聘经历--承诺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竟然不给了!
楼主 鹤闲云
鹤闲云
中医内科
常驻站友

  • 2
    积分
  • 53
    得票
  • 568
    丁当
  • 72楼
地黄与洋地黄

地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一般认为它能滋肾阴,但肾水为黑色,它为什么不叫地黑而叫地黄呢,这说明它除了能滋肾水以外,还应该和脾土有一定的关系。种植地黄有一个常识,即不能在同一块地连续种植。因为种完地黄后,土中的精气便被它吸收,必须要等若干年后才能恢复。有资料说山西一药农,83年种过地黄,隔了将近20年,02年再次种植,结果还是没能收获,损失惨重。有人戏称这就是它叫“生地”的原因,即必须在陌生的地上种植。可见它吸收土气力量之强。那么地黄滋肾阴怎么解释呢?我们要注意这么一种现象,即刚挖出的地黄是黄色的,等干透以后就变成了黑色。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即它在土中生长时是吸收土气,所以鲜地黄的颜色恰好是土的颜色。当它离开土地以后,就没有土气供它吸收了,但它本身又天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由这种“空吸”造成了它的黑色,和天体的黑洞是一个道理。黑洞的黑是因为它的吸引力太强了,光子都逃不出来;地黄的黑是因为它的收藏之性太强了,而收藏恰恰又是肾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补肾的,也就是说它增强了肾的收藏能力,同时它又含有大量的阴精,为肾的收藏提供物质保障。(古人保存鲜地黄的办法是把它埋在沙土里,可见它只要不离开土,就能保证有土精被它吸收而不变黑)鲜地黄因有足够的土气供它吸收,土气对它来说基本是饱和的,所以鲜地黄不会表现太强的补肾作用。干地黄因长期吸收不到土气,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才会有一种“收藏”之性,所以肾气丸标明用干地黄,而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标明生地黄,都不是补肾的。我们说植物药都是先湿后干,但是把鲜品和干品分开来用的是非常少的,这说明干地黄和鲜地黄药性确实不一样。在经方中从来没有熟地的字眼,所以有人认为经方中干地黄是指的生地,而生地黄是指的鲜地黄。

除了我们用地黄以外,欧洲人也会用地黄,即强心药物洋地黄。洋地黄也是玄参科的植物,长的和地黄有点象,如果把两者的照片做一下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二者的区别简直类似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地黄长得比较浑厚含蓄,洋地黄长得比较艳丽外放。既然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试着“洋为中用”,用中医理论解释一下这味洋药。洋地黄又叫毛地黄,即它的花和叶都长有很多毛(地黄也有毛),我们说肺主皮毛,长毛就和肺有一定的联系。地黄是用根,洋地黄是用叶,一根一叶也表明了地黄偏于入肾,洋地黄偏于入肺。由地黄的补肾阴,我们暂且推论洋地黄补肺阴,中医认为“肺贯心脉而行呼吸”,这里用了一个“贯”字,怎么理解呢?中医的内脏图应该有两套,一套是结构图,一套是原理图。从结构上来说,肺是覆于心上,从原理上来说,肺是贯心脉。心为火,属离卦,外阳内阴,中间的一阴爻是“贯”于两阳爻之中的,那一阴爻恰恰是肺阴,或者说是肺肾之阴(因为金水相生)。可见“肺贯心脉”是结合卦象来说的,侧重的是讲原理,洋地黄强心就是通过“肺贯心脉”来调节心脏的。心衰时心脏节律要增快,这是因为外周供血不足而代偿性的增快。类似于有些时候市场货物供应不足,导致物价的上涨,这时政府要调用大量的物质供应市场以降低物价,而不是强制降价,靠供应物质引起的物价下调类似于用洋地黄减慢心率,靠行政指令强制降价类似于用β受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洋地黄可滋肺阴,肺贯心脉,平息心阳的虚性亢奋,它又含有丰富的阴津,能够保证物质的供应,增多外周组织的供血,我们说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凡是有节律的东西它都能调节,当然包括心率,它是帮助心君增加了外周的物质供应,外周供血充足了,心率自然从容不迫,治节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这和西医认识的正性肌力作用是一致的,外周供血改善,心率自然可以下降,但这种平息不同于苦寒直折,苦寒直折的药物如黄连,苦参也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但它们没有补性,只是强行的抑制兴奋,类似于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药理研究即证实苦参有负性肌力及负性节律作用。当然,洋地黄降低心率并不是完全靠增加泵血以后通过植物神经调节来实现的,本身就可以直接降低心率,它可以滋肺阴以潜心阳,心阳不至于虚性亢奋,心率自然下降。这样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及负性节律作用都得到了解释。还有一个利尿作用,心阳过亢则降下不利,这时如得肺阴贯于阳中,则能阴阳协调,阳随阴降,“天气降为雨”,最后起到利小便的作用。古人认为地黄“功力到时,二便通利,以为外征”。可见地黄也有利尿作用。

我们中医治心衰有个名方,即真武汤,真武汤和洋地黄正好形成对比,真武汤是壮水中元阳,洋地黄是滋火中之阴,可能是一个适用于心率较慢的心衰,一个适用于心率较快的心衰。中药中没有洋地黄,有资料表明地黄也有一定强心作用,虽然没有得到公认,但通过上面我们对肺贯心脉的机理分析,地黄既然能补充肺阴(不如洋地黄专业,因为一个用根,一个用叶),应该是能够帮助心脏向外周供血的。地黄对心率也有调节作用,我们都知道复脉汤可以治疗心律失常,复脉汤中生地黄用量是一斤,远大于其它药物的量,也说明生地和心脉之间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复脉汤又用来治疗肺痿,肺痿是重亡津液造成的。复脉汤中用大量生地补充肺津,既治疗了肺痿,又能起到“肺贯心脉”的作用,从而可以调整脉律。那么怎么理解地黄与洋地黄之间的区别呢?最明显的就是地黄用大量也无毒,洋地黄稍微过量就会中毒。我们认为这就是补肾与补肺的区别。肺为相傅之官,心君过于弱时,相傅可以辅佐他一下。这是好事,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曹操与汉献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肺金属西方,为白色,我们看一下戏曲舞台上白色脸谱的人象曹操,赵高等都是比较阴险狡诈的。评书中也常把西宫娘娘作为反面人物,不如东宫娘娘厚道。文艺中都这么表达,就不是偶然的,它说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西方”、“肺金”、“白色”、“相傅”等概念往往和险恶有一定的联系。宰相的权利一大,就有可能干出弑君的事来,洋地黄也是这样(它恰恰产于西方,和地黄产于中原形成对比),它补的是肺阴,掌握不好就会表现出心脏中毒,地黄就不同了,它通过补肾阴来间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这就比较安全,因为心和肾一火一水,是夫妻关系,肾脏一般不会篡位夺权的。这并不是说相傅一定不好,他也是辅佐心君所必须的,只是要控制好剂量,不能由辅君变成欺君。

我们以前认为心衰一定是心阳不足,一定要有温性药物的观点或许有些片面了。虽然说阳主动,阳气不足导致心脏动力不足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应进一步看到,阴阳之间只有平衡才能保证心脏又足够的动力,阴和阳的过亢或过衰都能导致心功能下降。西医了不起的地方是把植物药洋地黄制成了现代剂型,使用方便而且剂量准确,但遗憾的是他们不懂阴阳互根,不会用温阳法治疗心衰,常碰到一些老年心衰病人心率还偏慢,西医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他们的强心药都是减慢心率的,这时中医就可以用附子,桂枝等热性药。同样,心衰病人如果心率偏快,我们中医也不能只看到心衰,妄用辛温,对偏快的心率视而不见,应该借鉴西医用洋地黄的方法,用复脉汤系列来治疗。其实我们的方剂没有纯阳纯阴的,复脉汤中也有桂枝,生姜来补阳,就是说,补足心阴以后还是需要一些热性药来鼓动心阳,这些病人往往都有四末不温的表现,它治疗的心律失常也不是单纯的快速型或缓慢型,既可以治疗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又可以治疗脉来动而中止。具体效果要视阴性药与阳性药的比例来定;真武汤中也有芍药来滋阴。总之阴阳协调以后,心肌收缩力就会增强,心率就会趋于适中。提到结代脉,探讨一个小问题,《伤寒论》第178条提出“得此脉者,必难治”。初看起来,好像脉有结代,病人就快不行了,可是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有房颤,照样能活好几十年。所以这里说的必难治,并不是说病情危重,是说的这种结代的脉难以恢复正常脉律。病人可以带着这种脉继续生活。
2012-04-27 19:23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丁香热议——医生给患者捐款,患者反诬陷医生收受红包?
楼主 鹤闲云
鹤闲云
中医内科
常驻站友

  • 2
    积分
  • 53
    得票
  • 568
    丁当
  • 73楼
牡丹皮

我们把肾与膀胱分别叫做癸水与壬水,其中癸水要温,壬水要清。即肾脏需要把相火封藏住,不能让它泄露到膀胱里,泄露以后就会出现肾水不温及膀胱不清的状况。肾水不温会小便频数,膀胱不清会小便不通畅。要想恢复正常状态,肾气丸无疑是最合适的方药。方中用桂附温肾,地黄及山茱萸封藏相火,不让它再泄露出来,已经泄露入膀胱的相火就要用牡丹皮来清泄,这样肾与膀胱都相安无事了。所以李时珍说古代泻相火的药物是丹皮,不是黄柏。后世医家又推出了知柏地黄丸,是因为相火旺盛成了主要矛盾,肾水不温表现的不明显,就暂不用桂附,加上知母,黄柏来增强丹皮的功能。同理,我们可以推出麦味地黄丸是加麦冬,五味子以增强山茱萸的功能,来治疗相火不藏的疾病。虽然黄柏能增强丹皮清热的作用,但却不能完全代替丹皮,因为黄柏是苦寒直折,丹皮是辛寒,味辛就有发散的作用,性寒又能清热,丹皮的可贵之处或许就在这里,一般发散的药物大多偏阳偏热,唯有丹皮是寒性的,所以非常适合治疗郁火。

“地骨皮疗有汗之骨蒸,牡丹皮疗无汗之骨蒸”,无汗正说明了热郁在里,发不出来。一般药物清热都是象降水一样,从上往下清,唯有丹皮是从下往上清,机体中肝气就是主升的,所以丹皮善于清肝经热,如丹栀逍遥散,滋水清肝饮里用到它。肝是连接心与肾的枢纽,丹皮入肝经,从下向上升散,也就能连接心肾,六味地黄丸有“三补三泻”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角度来理解,地黄无疑是补充肾阴,肾阴是心阴的根源,二者是紧密联系着的,虽然说心为君主之官,在名分上只能有一个君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可以有两个都城,我们知道西周的国都就是有两个,有“宗周”和“成周”,周国原来的都城镐京在偏远的西部,已经不适应统治天下的新形势。武王早已认定洛邑是天赐的福地,因此灭殷后就没有把九鼎迁到镐京,而是迁到了洛邑。周公摄政时,决定在洛邑兴建新都。周公把新都命名为“成周”,就是成就周室,同时,镐京改名为“宗周”,就是周室的祖先之地。因为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比心脏的资格都老,类似于“宗周”,而心脏类似于“成周”,地黄虽然是滋肾阴,肾阴进一步是要供给心脏的,就人体的生理机能来说,肾阴充足以后,自然就能使心阴也充足,如果要用药物人为的加速一下这个进程的话,那就用到了丹皮这味辛寒药物,要把肾阴往上输送,肯定需要辛散的药,辛散的药物有很多,但一般都是辛温的,如桂枝等等,如果用辛温的药物往上运输阴液,那就象派一个非常口渴的人去运水一样,他本身在路上就会消耗许多水,有些不划算。用丹皮就没有这种担心,而且古人认为此药色丹,正合于主血之心。“一阴为独使”,丹皮入厥阴肝,正好担当了这种使节作用,所以六味地黄丸中用丹皮不仅是泻肝,它还能够连接心肾。

《本经》中记载牡丹皮能“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丹皮为要药;胃火牙疼,清胃散中也用之清阳明经血热。但有时不是肠胃的癥坚瘀血也用丹皮,如桂枝茯苓丸,犀角地黄汤等。这里突出留舍肠胃可能是突出瘀血化热的意思,因为肠胃属阳明,多气多血之腑,病后即容易化热,癥坚瘀血只要留舍肠胃一般都是属热性的,要用丹皮这种辛寒之药来对治。邹澍曾把丹皮和桂枝做了对比:“大抵牡丹入心,通血脉中壅滯,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滯,牡丹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桂枝究系枝条,其性轻扬,故凡沉寒痼冷,未必能通;牡丹则本属根皮,为此物生气所踞,故积热停瘀,虽至成脓有象,皆能削除净尽”。

和丹皮一样能清血分热的还有紫草,李时珍认为紫草味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我们看,也是治疗血分热结,肠胃热结,与丹皮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刘潜江曾言简意赅的点出了二者的不同:“丹皮本元阴之根与肾者,散其伏火以上奉;紫草则本相火之奉于心者,解其结热以下行也”。可见二者的区别是一个辛寒以向上,一个甘咸寒而向下。所以紫草治大便不通的痘疹,大便通下以后,体表的痘疹失去内在的依据,就容易透发而出;丹皮也有治疗痘疹的记载,但没有强调大便不通。同时,紫草寒而向下,其势较顺,力度就比较大,古方不仅用它清解血分热结,它更能解热结严重而形成的“热毒”;丹皮就没有这么大的力度,文献中基本看不到丹皮能解毒的记载。古方用紫草常用紫草茸,可能也是避免紫草行降令太过。

地骨皮和牡丹皮都能治疗骨蒸,也就是都能治疗里热,但里热也有不同的层次,应该说牡丹皮热的层次更深。首先,地骨皮是气分药,牡丹皮是血分药,血分自然要比气分深;其次,地骨皮治疗的骨蒸可以见汗出,虽然说这个汗出是里热蒸腾出来的,但见到汗出就说明热还难通过体表这个通路往外散,牡丹皮治疗的骨蒸见不到汗出,说明热只在里面煎熬,自己根本散不出来,所以要用丹皮这种辛寒药往外散。地骨皮没有散的作用。换句话说,牡丹皮治疗的热在阴中之阴,地骨皮治疗的热在阴中之阳。中药中柴胡和黄芩是一对调节少阳气分的药物;丹皮和栀子是一对调节厥阴血分的药物。因此有时可以把丹皮看做是入血分的柴胡,也就是柴胡在阳分疏通,丹皮在阴分疏通。
2012-04-30 17:01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FDA警告:使用SGlt2抑制剂治疗y的患者可能会导致XXX严重感染
楼主 鹤闲云
鹤闲云
中医内科
常驻站友

  • 2
    积分
  • 53
    得票
  • 568
    丁当
  • 74楼
龙胆草
众所周之,龙胆草是一味清肝胆湿热的药物,然而在《本经》中首先记载了它“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都和肝胆邪热没有直接联系,我们怎么来理解呢,答案可能在最后一句“杀蛊毒”中。在《易经》中有“山风蛊”这一卦,上面是艮山,下面是巽风。风在山下被阻挡而不能畅达,并且风又很顺从,没有力量把山掀开,不象震卦一阳在下,能够奋起。时间长了就会因郁滯而腐(和谐)败生虫,这就是蛊。肝脏就是机体的风,它需要舒畅条达,如果在它的升达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肝阳力量很足,越有阻碍它的反冲力就越大,最后冲破阻拦而上合于肺胃之阳,这就形成了风热;另一种情况是肝阳力量不足,它会被压在下面而曲直盘桓,下合于脾肾之阴而酝酿成湿热。
我们看龙胆泻肝汤的功用,正好是这两方面:上泻肝胆实火,下清肝经湿热。清肝经湿热和杀蛊毒只是语言表达的不同,本质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主“骨间寒热”怎样来理解呢?骨间是代表了机体的深处,在深处的气机被压住,郁久形成寒热,和风在山下被郁是一个意思。蛊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被山罩着,看起来完好无损,其实里面已经空了。《本经》作者可能是为了说明这种变化是从里面开始的,所以用了“骨间”这个词。有个成语叫“蛊惑人心”,除了现在流行的含义外,它的本意或许就是说:蛊是先让人心里(内部)起变化。龙胆草的第二个主治是“惊悸邪气”,惊悸是心受到了侵犯,可能是肝风郁滯形成了蛊,然后“蛊惑人心”造成的。
清湿热的苦寒药很多,但是肝胆经的湿热就要龙胆草来治,因为从龙胆草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和肝胆经的关系很密切。胆字就不用说了,龙是东方的代表,肝属东方,所以龙胆草肯定是和肝胆最有亲和力。名方龙胆泻肝汤又进一步点出了它的功效能够“泻肝”。肝经湿热属“蛊毒”,除了要把下面的湿热除掉外,还要把上面的山掀掉,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湿热能形成一次,就能形成第二次,因为上面有东西阻碍,形成湿热的环境还在。龙胆草既然和肝胆有亲和力,就应该具备肝胆的疏通之性,而不象一般清湿热药只是苦寒直折。张锡纯认为:“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现在也有很多医家认为小剂量的龙胆草可以开胃。既然能开胃就可以看做是肝疏脾土的表现。
有学者发现龙胆草治疗脱发也有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张玉萍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重,精神负担随之加重,脱发患者越来越多见。作者用龙胆草9~12克治疗后,食欲改善,体质增强,面色红润,睡眠良好,脱发逐渐改善。我们看龙胆草对精神压力过大的疾病都起到了治疗作用,显然不是苦寒直折能够解释的。所以卢之颐认为它是少阳枢药。龙胆草除了以寒胜热以外,还有疏通性,当然它的疏通性不是特别突出,所以有时需要和柴胡配伍,帮助它把上面的山掀掉。比如我们熟悉的龙胆泻肝汤就配伍了柴胡。
2012-05-11 21:02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她的双胞胎妹妹,在她的身体里住了 17 年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