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0 | 主题:483160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中医科普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原创】《医间道》——如何学中医 [精华]

  • 查看全部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 图片模式
楼主 任之堂主人
任之堂主人
中医科

丁香园荣誉版主

  • 380
    积分
  • 3142
    得票
  • 2576
    丁当
  • +5 积分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11年零44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医间道》——如何学中医

一直想将自己学习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帮助正在学习中医的人和中医爱好者,减少他们学习的弯路,却苦于无法将深邃的中医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学习中医,懂得养生。最近反复思索,这项工程必须要进行,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的任务,弘扬中医,让中医理论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任务。

古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愿今“凡有华人处,皆能谈中医!”

现逐步整理发布,希望得到同仁指点!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0-01-23 00:16 浏览 : 120490 回复 : 535
  • 投票 62
  • 收藏 61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任之堂主人 编辑于 2010-02-14 16:03
  • • (求大佬指点)医学专硕毕业,四证合一,在深圳找得到工作吗
楼主 任之堂主人
任之堂主人
中医科

丁香园荣誉版主

  • 380
    积分
  • 3142
    得票
  • 2576
    丁当
    热
  • 2楼
第一章: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有的……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这是错误的,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了。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谈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2010-01-23 00:17
  • 投票 21
  • 收藏 58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任之堂主人 编辑于 2010-01-24 17:58
  • • 2020年西综254分-现在不算晚(之前的手机号登不上去了)
楼主 任之堂主人
任之堂主人
中医科

丁香园荣誉版主

  • 380
    积分
  • 3142
    得票
  • 2576
    丁当
    热
  • 3楼
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借用《内经》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不到一天,当天晚上就好了。在随后的这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节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2010-01-23 00:18
  • 投票 28
  • 收藏 42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任之堂主人 编辑于 2010-01-24 18:03
  • • 19岁小姑娘意识不清,抽搐,2小时后死亡
楼主 任之堂主人
任之堂主人
中医科

丁香园荣誉版主

  • 380
    积分
  • 3142
    得票
  • 2576
    丁当
  • +1 积分
  • 热
  • 13楼
第四章:阴阳角度理解中医
上一篇谈到了学习中医的框架,也就是阴阳五行,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出发是不够的,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
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的旅程才能称得上真正开始。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了阴阳的属性,为我们总结得非常清楚。
第一点: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养生是何等的重要。
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阴阳,则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第二点:阴阳的普遍性;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为阳,地为阴,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到达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气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在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天地之阴阳,看到了阴阳的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化气与成形”同时进一步推演出“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万物的生老死亡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这是内经原文。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也被誉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
人体右侧身体为阳,阳主动,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
人体左侧身体为阴,阴主静,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
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而发烧、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水液内停……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温煦周身,血能滋养五脏六腑,这也是阴阳。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再小至细胞、分子,无不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第三点: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可以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句话,在临床上治疗汗证经常运用到,人体阳气过于亢盛,而又不能护固肌表,必然会逼迫阴液外泄,导致汗证,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耗损阴液,进一步加重阴不制阳,虚阳更加亢盛,最终出现“阴气乃绝”的局面
治疗汗证,当使阳气能“密”,“阳密”用玉屏风;同时当扶已损之阴,扶阴用参麦饮;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汗证自然就好了!
“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但如果想通了,就会很好的指导临床。
比如我们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阳气过亢而阴分不足?
再比如对于癫狂病人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重阳必狂”、“重阴必癫”,对于“狂证”治疗,重泻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对于“癫证”治疗,扶亏虚之阳,重泻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待续)
2010-01-25 11:31
  • 投票 6
  • 收藏 43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任之堂主人 编辑于 2010-01-28 11:19
  • • 个人基本健康数据很重要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