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精品栏目
    微话题
    微访谈
    病例挑战
  • 找人
    查找好友
    认证专家
    专家主页
    机构主页
    可能感兴趣
  • 随便看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中医

关注今日:18 | 主题:456421
论坛首页  >  中医讨论版   >  中医临床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原创】一个西医的中医之路 [精华]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 图片模式
楼主 xcj616
xcj616
中西医结合科
铁杆站友

  • 18
    积分
  • 56
    得票
  • 273
    丁当
  • +1 积分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9年零354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说真的,我本是一名西医,因误打误撞才自学了中医,遂沉迷于此间,不可自拔也。有同事叫我不中不西,也有叫我亦中亦西,经过了十余年演化,我这个不伦不类的中医,自认为还是中西掺杂,有时还中多西少。曾有一个同行对我说:“现今中医院校中医类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都纷纷改行而从西医,抱怨中医见效慢,出名时间长,而你为何偏偏又学中医?”我随之一笑:因为一个字,信也!

记得1996年,我刚参加工作两年,遇到一个患痢疾的女孩子,当时才16岁,病已二月余,转辗数家医院,抗生素该用的都用了,脓血粘液便仍未止,后来反倒血多便少,消瘦低热,时时腹痛,里急后重苦不堪言,家长因与我较熟,让我想想还有何办法。我想:之前抗生素已用之又用,再用西药大都也重蹈履辙,不如试试中药吧?那时我不懂中医,也无谓辨证论治,找来读中专时的《中医学概要〉,在痢疾篇照搬原方原量开一张芍药汤,总以为应付而已,没想三天家长来告之,服后脓血便已去,低热也退,胃纳也开,病从此而愈。这歪打正着对我当时来说,是很大的惊喜与震憾,此后间或有痢疾病人找我索要中药方,有效者有不效者,然有效者吾不知其所因,无效者也不知其所果,苦苦瞑思,实乃不懂中医之理,遂立志自学中医。

我先读《中医学概要》,后来又自购高等中医学教材,学习当代中医临床家的医集医案,边自学边临床实践,从不放弃一个值得中药来尝试的病人,当然有失败也有成功,也渐渐有了自已的心得,渐渐的进入辨证论治,渐渐享受着中药效果给我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2002年我进入浙江中医学院系统的函授学习,函授空余时间,在院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明清医案及当代中医学家的学习经验集,并摘录许多学习笔记,名老中医走过的路告诉我:学好中医,必须从四大经典入手。其间我才开始接触《内经》《伤寒论》,对北京中医泰斗刘渡舟教授运用伤寒经方佩服致之,方始悟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04年我开始钻研《伤寒论》,并对〈伤寒论〉的宋,金版本,〈金匮玉涵经〉〈医宗金鉴,伤寒篇〉及各家注释认真阅读反复核对细模,有理则存之,争议则搁之,但从不轻易弃之,对伤寒条文能背的背之,背不下的也熟悉,加深记忆与理解,一般每过两个星期,就再从头看一遍伤寒论,我非常推崇郝万山教授所说的:伤寒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每临床一位病人,问得证侯切得脉证,分析病机时伤寒论对应的方证条自然越于脑中,只要方证合拍,方药加减得当,真的效如桴鼓。临床上我常运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小青汤,小陷胸汤,泻心汤类,苓桂剂类等治疗各种外感或内伤杂病,特别是西医所谓的心系肺系消化系疾病,常能应手取效,外感病一般一二剂,多不过伍剂,内伤病也常在三剂后有显效。
当然,学习伤寒论,我也学习温病学,如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里面的时病方我也常用,如桑菊饮,银桥散,三仁汤,蒿芩清胆汤等,有时我还学刘渡舟的经方与时方合用,效果也很好。
现在临证时,认为用单用西药的较好就用西药,认为单用中药的较好就用中药,也有既用西药又用中药,但看西医时只能是西的理念,用中药时绝对只有中医辨证思路,不能被西医炎症及各种化验指标所迷惑,做到有是证用是药。
学习实践时间长了,在辨病,辩证及遣方用药上会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也会有自己的一点心得。

1.如辨病辨证来说:一般外感病证侯的表现比较明显,因病起时间短,阴阳表里虚实容易分辨。对于内伤杂病,因起病时间长,有虚有实,也多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较复杂,有水饮痰湿瘀血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起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在证侯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会让顾此失彼,仿佛左右上下内外都相似,使你难以分辨。其实,不管是怎样复杂的症状表现,它绝大多数会有一个主证,这个主证就这个疾病的主要矛盾,其它副证是疾病的次要矛盾。对于复杂的内伤杂病,你只要抓住主证,解决了主要矛盾,其它的次要矛盾一般也随之而解。。这种方法对于《伤寒论》经方来说,真的很实用,我也常这样用,而且效果很好。当然,也有的主证不明显或没有,但副证较明显,你也可以拿副证。
2,遣方用药及脉证上:以前在药物的性能上,我常会背上教课书呆子上的四性五味,现在用药时,我也很注意药的归经,还有药物的升降沉浮,或开或合,或走气分或走血分,或行头,或行足,或行前或行后,或主胸或主腹,掌握运用这些药物的偏性特点,对引领药物直达病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还有,在用药上,我特别注重脾胃对药物的受纳问题,不管药物如何对证,但绝对不能伤害了脾胃之气;也不管病证是如何复杂,如果病人不思饮食,脾胃已伤,我会搁下其它,必先调理脾胃,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以在正常的用药上,我喜欢寒热并用,相反相成,即使是外感风热表证,我也很少用大剂量的银花连挑,对滋腻之药如生地熟地等很少用,即使需要用,也常加辅一点陈皮木香之类的药以醒脾。

3,在证与脉上:一般病的证与脉是相符合的,有其证是有相应的脉,有其脉出现相符的证。此其常理也。但也有脉证不合,甚至恰相反,如脉阳证阴,如脉阴证阳,这真需要胆大心细准确的判断,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治疗上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如单在切脉上,一般二十四脉作为中医者,应该掌握,但应与四时相参,与老幼,男女,肥瘦,长矮本体的相参。新病外感病之脉易辨,但久病体虚者,尤其注意脉的胃气与神根,其脉的沉按与尺部很为重要,因沉取与尺脉犹如树之有根,有根则生,无根难治,这些在王叔和的《脉经》上讲的非常好。

以上是我学习中医的点滴心得,我非常崇拜我国九十代年以前那些名老中医,他们的著作我常常爱不释手,如魏长春,刘渡舟,岳美中,赵锡武,董建华,何任,邓铁涛,郝万山等老前辈,在那个不远的年代,或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虽不尽其美,但他们取长补短,都相互敬重,成就了不少炙人烩口的医案与医集,为激励我们后一辈学习中医作了一个很有益的楷模,他们的临证经验也是我们新一代人学习祖国传统经典著作时有了一个很好的很必要的交接链!

记得02年我刚入浙江中医院中医学院时,曾听有一位老师讲过,全国二十多所中医院校每年约有三万多毕业生,而真正能掌握中医脉证只有了了几个,毕业后真正能从事中医事业,并且中医临床中能有所作为的也为数不多。这究竟是为什么?还有网上莶名发起取消中医的言论,我们的国民也究竟是怎么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呢?

这么多的疑问???我认为首先的问题是我们这些所谓的中医工作者你自已是不是坚信中医,是不是对中医有坚定信心!如你自己不相信中医,也怀疑中医,你有最好的中医理论也是空的!你最好的中医理论但没有积年累月实践也是空!进一步说,你有理论有实践,但缺少更高的悟性,也难以进入中医高深的境阶!

前年我拜读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我一气看了三遍.去年我又看了《开启中医之门》....我这里不想评论什么,一句话:很服!!!当代有刘老师这样造诣的中医博士太稀少了,因为现在有些所谓的中医博士常只会在实验室玩弄一大群小白鼠!朋友们,为什么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相信中医,甚至纷纷倒向西医并且倒戈中医成为一大群中医的掘墓人??是因为缺少象刘力红这样的老师,而有的任科老师可能连自己也怀疑中医,怎么能让他的学生相信呢?一些医院某些带教的老师只会照搬套方不思辩证开出几味疗效烂的出奇,之后又拱手让给西医,怎么能让他的学生信服呢?开出去的方子主次不分,君臣不立,不痛不痒,既吃不死也吃不坏人,也治不好病,最终还是会败坏中医声誉,最终还是让老百姓失去了对中医的信任。

朋友们,爱好中医的同道们,中医是祖国古代哲学中所衍生的一支奇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众多古今大医家经验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个生命实体中实践出来的,不是实验室,不是小白鼠,不分子原子等说能否定就能否定的,也许她没有现代医微细和直观,也许再过几十年现代科学还是无法解释她,但如你是中医,如不信阴阳五行,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要学好中医,必先信而奉之,方才必能效之。

说来惭愧的很,我还只是一个西医,我到现在才刚有资格考中医执业,可我非常的热爱这门传统医学,因为有了中医,我才觉得自已是一个比较"完整"医生",因为有了中医,我才觉得自已活的好充实,我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样灿烂的文化。我想西医与中医没有根本的冲突,因为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就是为了与疾病作斗争,让中医走近西医,也让西医走近中医,但绝不可让西医洋化了中医,如果是“洋化”了的中医,那将是不伦不类的中医,中医也将失去了灵魂。。***同志说的太好:"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那我要说:不管中医西医,能看好病就是好医,!中医,出疗效就是硬道理!!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09-12-20 18:38 浏览 : 21043 回复 : 191
  • 投票 27
  • 收藏 136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任之堂主人 编辑于 2010-12-10 08:53
  • • 丁香早知道 - 12.5 | 科主任介绍我去相亲,遇到了个同专业的医生

收起全部有料回复

doctorli139
doctorli139
肾脏内科
铁杆站友

  • 27
    积分
  • 19
    得票
  • 282
    丁当
  • +1 积分
  • 27楼
本人1985年西医院校毕业后一直在一家三级乙医院从事内科工作,1988年因为家人发高热用西药不退热,后服中药一剂而退,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自学中医至今,1997年成为肾内科主任,现今我一年也开不了几盒西药,每天开的都是汤药,病种涉及内、外、妇儿。20多年的自学和临床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医的好处:简单、方便、价廉、高效的特点。中医不能象西医那样学死板了,中医既有原则、更有灵活性,关键是要真正弄清阴和阳。
比如:张某某医师之大嫂,女,54岁,十多年来每天头晕脑胀,疲乏无力,失眠多梦,每次心电图都是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45次,多方就医无什良策,2008年5月来诊。面色恍白,脉沉迟无力,舌紫暗,苔白滑。此为少阴病,麻黄10细辛5附子20党参15。.7付,此方加减服用30余剂,心率 62次,诸证消失。停药至今未再复发。
李某,男,25岁,因尿毒症在齐鲁医院血液透析每周2次,透析16次后因经济困难于2009年2月20日经我院一科主任介绍来诊,来时血肌酐920,刻诊:面色红紫,舌淡红、薄白润苔,脉沉细无力,口渴喜热饮,此为肾阳不足、虚阳外越。黄芪30当归15附子25干姜30党参20桂枝15茯苓20菟丝子20大黄15鸡内金12茅根30苍术15. 每天一付,2009,3,13停止血透,3,20查血肌酐241,至今未再透析,4,16查血肌酐140.仍在服中药治疗中。
张某某,男,42岁,2008年7月5日在外出发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39.5度,在某市医院住院3天,经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体温不降,别人推荐于8日来诊,见身热怕冷,体温39度,头痛、全身酸痛,精神不振,口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舌质暗紫。此为太少两感证。处方:麻黄10,桂枝15,细辛5,附子15.。2付。翌日来电告知昨天服药后约40分钟全身出微汗,体温随慢慢降至正常,诸证消失。
2010-01-07 22:14
  • 投票 6
  • 收藏 3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药品冻干主升华温度问题
chenboDr
chenboDr
科室保密

丁香园版主

  • 264
    积分
  • 3023
    得票
  • 3498
    丁当
  • 110楼
心脑血管开始用中药,到后来针灸、刺血,刮痧,等等。确实解决了许多病人问题。后来自己觉得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开始考研,报的是现代大家都头痛的中医肿瘤。中医肿瘤,刚学习它时,我自己觉得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后来,考一下,中了,这时自己硬头皮学起来,跟导师抄抄方,观察一下病人,还是有晚期肿瘤病人治疗好的,这时我想,中医确实不是可有可无医学。疗效让他生存下来。接着下来。就是我们看中医,现代医学诊断手段。治疗手段就没有和中医关系了。我的答案是,关系是很大的。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体系医学。我举个例子,肺癌治疗,肺癌诊断有病位、病理还有转移部位等等。我们只要从临床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中央型肺癌、鳞癌属于热伤阴比较多。而周围型肺癌、腺癌伤阳比较多。治疗如果是化疗紫杉醇、顺铂是寒性药物,为什么了,你看他副作用知道,一派寒凉药物,所以这类化疗对热性病人效果好。同时如果病人逐渐出现寒相,病人化疗效果就会很差,而且会出现转移。所以,我说的意思是现代治疗手段我们也要善于用中医药观点运用,如果用中医药观点去运用西药,我觉得我们医疗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也是我想说的,中医没有关起门来,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在中医里面加更多现代化元素,这门科学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0-12-17 19:32
  • 投票 4
  • 收藏 2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开心豆爸 编辑于 2010-12-19 08:50
  • • 丁香晚间病例-就扇了一耳光,患者就脑死亡了……
楼主 xcj616
xcj616
中西医结合科
铁杆站友

  • 18
    积分
  • 56
    得票
  • 273
    丁当
  • +1 积分
  • 6楼
manirr先生既然提到了治疗失眠,恰巧我五天前也接诊了这么一个病人,大家有兴趣来探讨一下吧!

这病者为女,47岁,四年前也曾失眠,因在上海打工,在上海一些大医院服过不少老教授的中药数月不见好转,回家抱试试心态让我看看,我当时观其面色潮红,言语有力,脉弦长有力,就肝阳过亢论治,处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三剂失眠就好了,高血压也随之平了<也奇怪以前服高血压药降压也不显>.
二年前的一次她又得了失眠二星期,她拿着以前的老方来找我,说最近又失眠了,以前的这张方子我一直珍藏着,可我到中药店抓了五帖,服后一点也没有效果啊,你帮我再看看吧,自诉身疲少力,食纳差,观其面色少华,舌淡脉细软,就以心脾两虛论治,归脾汤五帖就好了.

这次她是本月16日来找我,诉说失眠又20多天了,半个月前上午来门诊找我,因为看人多<因为我西医的也看> ,就直接上楼到中医科看我院的老中医去了,看了两次,每次7帖,十四天服完了,失眠也没有好转,药吃了反倒饭也不想吃,白天困顿但总不能安睡,她拿出前医的中药方,是夜交藤柏子仁酸枣仁龙骨牡蛎小麦人参等安神类药,我观其面色黯淡,舌淡苔白腻不甚厚,脉沉而弦细,就以肝郁脾虚论治,试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炒麦芽35六曲12,三帖,昨天来复诊,说失眠大好转,晚上能安睡六小时了,梦也不多,白天精神也好,胃纳也香了.
2009-12-21 17:11
  • 投票 3
  • 收藏 2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数据显示十万澳大利亚人不知自己已感染乙肝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